Quantcast
Channel: 美国留学就业生活攻略
Viewing all 105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Warald开课教你做申请!美研申请一门课就go!

$
0
0

Warald开课啦!
美研申请一门课就go!

最近是留学申请的高峰期,想必很多同学在忙着做申请吧。

Warald准备这个月开课讲讲如何做好申请。在六节课里,我会为你解密申请过程,讲解每个步骤的要点,针对申请的常见问题和误区给出权威解答,也会在课程中回答大家的提问。

关于我在留学申请领域的经验:

从我第一次写申请材料算起,今年是我做申请的第17个年头。这些年来,我奋斗在留学申请第一线,亲手做申请,帮助几百个客户完成留学目标。我的战果也很辉煌:我拿过美国几乎所有EE、CS、统计系和数据科学项目的全奖或者录取。很多名校的录取,多年来我反复拿一大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看《美国高校offer纪念碑》和《美国高校ad纪念碑》。

从2006年起,我一直在博客里分享留学经验,写了大量文章。201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一位编辑找到了我,把博文整理出版了一本书:《你不知道的美国留学》

W叔不光亲自做申请17年,留学、求职、移民、投资、职场、创业,都亲身经历,也了解很多人的留学故事和成长经历。我有足够的经验和阅历,针对你的问题,提供直接、明确、权威的回答。

课程大纲如下:

第一课:录取过程 – 对美国大学如何审核材料、发放录取、陶瓷等进行整体介绍
第二课:如何定位 – 认清自己优势所在是成功的关键;选校应该根据你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取胜策略
第三课:如何选校 – 申请的成败可能就取决于某一个学校你申没申。一招不慎,全盘皆输。选校不能光看排名。
第四课:文书写作 – 我会拿很多范文给你讲解,告诉你什么是好的文书,也欢迎大家把自己的文书匿名处理发给我,我会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为范例。
第五课:QA答疑 – 申请热季,集中回答各种问题,帮你避免跳坑。
第六课:选offer – 我会分享一些人的案例,帮助你开拓思路,选择适合你的offer。
同时,也期待大家踊跃提问,我会尽量在课程范围内,涵盖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适合人群:

所有正在申请或者打算申请到美国读硕士或者博士的同学

价格:

$588
报名链接 – Purchase this course:
https://learn.1point3acres.com/courses/graduate-application-lecture-100/

live在线讲座 via zoom。可当堂提问。
前五次课在11月份讲完。每周两次课。
最后一课在明年2月(等大家拿到录取结果再讲)
每节课讲座+答疑大约每节课大约2小时。六节课一共12小时。

如果错过了课程怎么办?
有些内容比如PS写作想反复研究怎么办?

会有视频回放(国内需要翻墙)。


解读ICE权威就业数据:我们需要亚麻粑粑满血复活!

$
0
0

今天,很多人会被亚马逊官方的一条新闻刷屏:

Amazon Selects New York City and Northern Virginia for New Headquarters

新闻中说:

The new Washington, D.C. metro headquarters in Arlington will be located in National Landing, and the New York City headquarters will be located in the Long Island City neighborhood in Queens. Amazon’s investments in each new headquarters will spur the creation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additional jobs in the surrounding communities. Hiring at both the new headquarters will begin in 2019.

两个城市入选HQ2,各自有超过25000个招聘名额:

Amazon will invest $5 billion and create more than 50,000 jobs across the two new headquarters locations, with more than 25,000 employees each in New York City and Arlington

相信很多人在订机票赶去看房的途中 ^_^ Redfin今天流量必然大涨。

对于地里的同学来说,低迷的国际学生就业形势,对new grad极其不友好的求职市场,亚麻粑粑这条新闻很激动!

美国那么多家公司,大家为什么这么看重亚麻这一家?

恰好,前不久,ICE公布了2017年国际学生就业数据

有些数据其实意义不大,比如加州和纽约必然留学生数目最多,这次最有意义的是Employer Data,包括:

Top 200 Employers for Post-Completion OPT Students
Top 200 Employers for STEM OPT Students
Top 200 Employers of CPT Students

Warald截取了名单里的前15,附带我的一点解读,分享给大家。

先做下说明:

说到国际学生就业数据、OPT、H1B等话题,这里面必然涉及ICC、挂靠等,我在解读中会谈到。

ICE数据只说明 new grad(求职季节的应届生)或者entry level(刚工作1-2年的新员工)情况

首先,我们看CPT 数据

Warald认为:CPT数据最干净,最能真实反映美国到底哪些公司想大量招聘国际学生。

原因:
1. CPT只能在读书期间使用,在此期间不需要“挂靠”
2. ICC操作对象是全职员工,不是实习生。
3. 越是大规模招聘需求的公司,越有动力用CPT招聘实习生,从中选拔人才转正(return offer)

CPT数据中告诉我们:
Amazon 1672人,超过第二名谷歌871人+ 第四名Facebook734人的总和。

当然,亚马逊提供的实习生职位雄踞美国各大公司榜首,对一亩三分地的小伙伴们来说,算是已知消息。

接着再看STEM专业OPT数据的前15名。

注意:OPT数据包括opt第一年,也包括延期期间(H1B没抽中)

亚麻2393人,依然超过第二名谷歌1142人和第三名Intel 1139人的总和。

只看CS/互联网公司,亚麻彪悍的招聘人数,跟身后的谷歌+微软+Facebook持平。

顺便也看一下ALL OPT data

Amazon 3665雄踞榜首,依然笑傲群雄。在CS/互联网行业,比身后三家Google 1707 + Microsoft 1022 + Facebook 798加起来还多!

2017年OPT数据是美国留学生在美就业形势的真实反映。大浪淘去回头看,所谓的FLAG一线公司、少年得意、十几万年薪,是靠亚麻撑起半边天。

我2017年10月写的文章:《见证历史时刻:天崩地裂,亚马逊停止接受应届生全职工作申请》那个文章里的“天崩地裂”,标题很恰当。

这些数据里,也出现了一些让人惊奇的公司,比如findream LLC,庞大的OPT数据,跻身ALL OPT榜单前10,碾压众多大牌公司。话题与本文无关,就不多说了。

两个新HQ2能被亚麻选中,当地政府必然下个血本,给了大量优惠政策,亚麻也有压力要给当地创作工作机会。亚麻官网里也说:

Amazon will receive performance-based direct incentives of $573 million based on the company creating 25,000 jobs with an average wage of over $150,000 in Arlington. …Amazon will only receive this incentive if it creates the forecasted high-paying jobs.

平均150000年薪的工作必然不能靠大楼的清洁工们或者fulfillmemnt center workers,对不?

当然,这些名额并非2019年全都填满,纽约、弗吉尼亚、田纳西(也有5000个职位)三个州的有些政府补贴要求在10年、12年、7年里招满。考虑到目前亚麻也不是hiring freeze,以及高峰期ALL OPT+延期积累的人数也不到4000,每年能有几千个headcount,就已经很好了。

最后,这些名额也不是都给new grad,但是任何上千规模的new headcount,不可能全用experienced hire填上,必然要招不少new grad。至于招多少new grad,得看公司想多块填满坑了。

好好学习@一亩三分地 – 精品课程:

Computer Science 401 – 谷歌招聘委员会成员讲解:如何准备面试

Facebook、Linkedin、Google、Amazon等各大公司数据科学面试真题讲解:

模拟面试:

Technical Interview for 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

Technical Interview for Data Scientist

姚昕xcodecareerservice+1o24bbs就业培训服务 –你必须知道这些

$
0
0

有个做美国留学生就业培训服务的公众号叫xcodecareerservice,近期做了一个网站 1o24bbs.com 专门剽窃一亩三分地的内容。

在这里对你背后的黑手Yao xin姚昕 做个介绍。

你会惊叹:留美华人群体里,居然会有这种人的存在?

首先,姚昕冒充NEU老师行骗。

2017年,姚昕打着”NEU老师“的身份,为自己的就业培训班(xcodecareerservice)拉业务,被NEU学生检举。

在”[NEU]西雅图校区的就业率估计要感谢我了” 这句话下面,是NEU学生代表给姚昕的正式回复

图片下方是NEU西雅图校区计算机教授兼主任Ian Gorton给学生们的群发邮件。
正文如下。邮件标题是姚昕的名字

总结:
姚昕水平太差,不足以做老师
这人善于伪装,连系主任都说: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下面姚昕在xcode刷群里对此事的回应,头像切换为钢铁侠,在被NEU系主任直接打脸的情况下,依然信口雌黄。
截图末尾,应该是他抛出的“证据”,尽管看不清楚,但必然是伪造了。

neu seattle的同学们可以佐证此事,而且,截图里有NEU Seattle校区CS Director的联系方式。

冒充NEU老师行骗,被抓了还能这么无耻,是不是让你大开眼界?

这还没完呢。接着来!

去地里看帖子全文:http://www.1point3acres.com/bbs/thread-457553-1-1.html

达特茅斯学院CS Digital Arts项目介绍

$
0
0

小西瓜要留学发表于一亩三分地美国大学院系介绍版的文章,推荐给对dartmouth college感兴趣的同学:

所谓digital arts(以下简称da)其实方向很大的,你想做游戏,想做动画,想做模拟,3d打印,渲染算法,想做hci,想做设计,都属于da的范畴,来了过后你就按照你自己的兴趣所在选课就好了,da这方面学校的课程是很丰富的。da其实就是计算机根不同艺术领域的交汇,你要懂计算机也要或多或少又一些别的兴趣,比如音乐+计算机有computer composing,比如图形+计算机computer graphic等等。总之学校资源很丰富,平台机会也很多,只要你自己争取,老师教授支持都来不及的。我那个做设计的学姐修的课就和我修的课差别挺大, 因为兴趣不同,她修了些studio arts课,比如摄影啊什么(上这个课人手一台胶片相机,会花大量的时间在暗房里洗照片),而我做渲染算法嘛就修了些并行计算啊,随机算法啊,之类的课程。当然我们da要求学生有两个art类的学分,你可以去音乐学院修音乐,也可以去电影学院学表演,也可以去艺术学院学油画,我因为想搞动画就去戏剧学院学了打光,我另外一个好伙伴去艺术学院学了个雕塑(石膏纸箱木头啥都折腾),当然最好还是想办法让计算机和这些东西结合起来。

你也有很多做项目的机会,da的学生很多都有参与dali lab(http://dali.dartmouth.edu)里面的项目,dali lab每学期都会招(developer,designer)。里面的项目主要来源分两类,一类是别的公司或部门外包的项目,一类是学idea pitch里面脱颖而出赢得资金的学生创意的项目。dali也有工资拿,一个小时13-15美元不等。在学校做ta(助教)和grader(打分)也很容易,只要你上过这门课,拿了A或者high pass就可以。所以有的是机会和平台让你在勤工俭学的同时又丰富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学校也有那整门就是做一个project的课。就像我们项目有一叫project in digital art的课,就是让你组队做一个digital arts的项目,你可以做一款游戏,也可以做一部动画片,然后学期末会有一个像全校展示的机会

一般da的学生是上6-7个学期(不包括夏季学期),我这一届和上一届都有至少半额的奖学,所以就算学费贵哭,其实跟自己关系也不太大。

作者分享了拿到录取时的背景。欢迎去地里看原帖跟他交流。

卡耐基梅陇CMU MSAII硕士招生录取情况介绍

$
0
0

zyczqh1126在一亩三分地院系介绍版里分享了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MSAII(以前的MSBIC)硕士项目录取数据:

BIC在今年改名为MSAII,项目28个人只有一个印度人,其他全是同胞,有陆本也有海本的,大家都挺厉害的,有本科CS/SE的也有EE和其他数学类转专业的,课程的设计更加围绕AI了,以前Bio的课都没有了

关于这个项目的就业情况:

找实习和就业方面的话以往的BIC的师兄师姐就业都挺好的,实习有去大厂flag的,也有去一些databricks, walmart等公司的,就业的信息在官网上都可以查到,另外由于项目之前的director和boeing的关系,所以实习有很多可以去boeing做sde,今年已经有几个拿到fb的女生了

对MSAII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地里帖子《MSAII@CMU》查看详细信息。

The post 卡耐基梅陇CMU MSAII硕士招生录取情况介绍 appeared first on 美国留学就业规划|Warald咨询.

一亩三分地IOS和安卓ANDROID官方应用最新版发布!

$
0
0

2018/10/09:新版app 1.7.6正式发布了!

除了老版的基础发帖读贴回复功能外,新添加的功能:
+ 加分!还有快速+1!
+ 顶、踩
+ 每日签到 – 蹲坑的时候可以签到,不用开电脑,可方便了!
+ 分类信息的显示 – 是的,可以在手机上看面经和抖包袱版的分类了!

界面做了调整,系统做了优化,接上了API会更稳定。

iOS应用下载链接:
https://appsto.re/us/EesS8.i

安卓应用Google Play下载链接:
https://goo.gl/g7Rfnq

安卓应用百度网盘APK下载:
https://pan.baidu.com/s/1DAWIozLBPAd-xoD5jDJHTg

征求五星好评
凡是在app store里留五星好评+文字review的同学,我们给予大米奖励。

戳这里:《一亩三分地2018 iOS + Android应用最新版下载链接 + 评分领奖贴

The post 一亩三分地IOS和安卓ANDROID官方应用最新版发布! appeared first on 美国留学就业规划|Warald咨询.

IT业二线公司从业4-6年的朋友看过来吧,有话对你们说

$
0
0

地里这几天有个热帖。发帖人介绍自己

男,三十出头,国内某top3非cs专业,美国名校硕,两年毕业后撞大运进了一个二线大厂(约等于Oracle,eBay这种),做小破网站。一做就是六年。

他去年打算跳槽:

1-6月刷题、读书看报挖面经、学习system design,自认为准备得不错,6月初投了一圈一线大厂,说起来大概就是FLAUGSN这些个字母公司,7月份基本装病电面,刷题成果不错所以全部拿到onsite。8月请了个长假面试。。。。。。

你要是以为我横扫了,那就错了。。。。。。

结果我在这面上挂了几乎所有的公司。毕竟我过去的经验只是在一个小破team维护一个小破web stack,讲起来毫无新意,技术上也没什么难点。有的时候上点新项目,也就是和公司里其他服务平台做做集成,调用一下他们的API。这里面一展现不了我有leadership,二表明不了我能在实际项目中能搞定复杂的需求和计划。一个比较愿意提供内部feedback的hr是跟我是这么说的(大意):given your technical strengths and years of experiences we expect you to be a tech lead but there were concerns about the scope of your past experiences…

最后他接了一个不满意的offer:

经过这一次的面试,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不能用new grads甚至是工作3-4年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了。尽管我算法基础算是扎实,onsite没有一道做不出来的题,system design还不错,只一个不小心被NFLX挂了design,但是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基础要求”了。

在工作了5+yrs以后,公司开始看重我过去的经历 – 我是否能够带人,带team (技术方面),我是否在过去的项目经历中展示了解决复杂的现实/技术问题的能力。单靠system design的吹牛已经不管用了。公司要求更实际的show me the facts。

听了这个故事,你怎么看?

我在帖子里分享了我的看法。如下。

可能有些同学看了帖子会说二流公司不能去啊之类的。能被facebook用大包裹来砸,大家应该都会去吧,问题是大部分人也只能去个二流甚至不入流的公司,没其他的选择。所以“别去二流公司”这种话,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也别以为去了大公司,楼主遇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大家都说有经验的工程师面试要system design,但是工作几年里,没做过任何system design的工程师也不少。Google最挣钱的ads部门里,很多工程师每日做的事情,也很无聊,我甚至见过因为工作太无聊,不能忍,辞职回国创业的(尽管没想到做什么创业方向,还是辞职了)。过些年,如果谷歌不那么hot了,等年龄大了,有的人也会面临楼主类似的困惑 — 大家也别草率下结论说ads不好,任何公司里,凡是最挣钱的部门,往往面临的问题都是“维护”,也就是各种修修补补的杂事,也就是楼主工作岗位里的boring routine。

如果要避免楼主面临的问题,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是:跳槽。当你在工作中无法获得成长的时候,就换一份工作。

但很多人面临着h1b、绿卡、家庭等原因,跳槽也不是说走就走的。此外,下一家公司也未必跟你想象的一样,比如前几年很多人觉得在google发展受限,跳进各种独角兽求发展,然后各种shit happens,踩完了以后,心灰意冷再回google的人也很多。

对很多人来说,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当你在工作当中接触不到好项目,尤其是做的东西太无聊太打杂,或者你有好的想法但是管理层不让你尝试,而你又无法跳槽换个环境,那该做些什么?

中国人有句话:马不吃夜草不肥。说通俗点,就是最好有个side project。也不一定是个具体的software project,总之就是无论你跳不跳槽,平常别闲着。

前两年,我组织人做了个一亩三分地的新站 instant.1point3acres.com (不算成功,后面还要重做)。当时的一个tech lead,参加这个项目的原因,是想从头搭建一个系统并且要上线。之后,他在谷歌内部转组去了Brain,他周末经常在咖啡馆、图书馆看各种paper充电。无论是做instant,还是看paper,人家都没闲着。目前负责instant的同学在亚马逊,他工作之余,一个人把前端用react重写了一遍。

2015年,我见过一个谷歌的码农,他和几个同学,从毕业开始,一直组队在做一个业余项目,他们当时坚持了两年了,很不容易。去年,他们拿到了国内著名风投的投资,几个人all in了,全职在做。

多年前,我自己做一亩三分地,又何尝不是工作之余,天天熬夜做一个side project?

如何找project?

并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说出来,然后大家全都有了。首先看你是否有这个决心去找,而不是饭桌上喊口号,完事就当没发生过;其次,再好的机会,也得长期投入时间。

没机会的,就先去找freelance、non-profit的项目拿来试试。有open source project也可以去参与。或者如果你瞧得起地里的项目,也有能力出活,欢迎参与。

很不幸,大部分人其实也就是发发牢骚+喊喊口号。再然后呢,没啥改变。所以,能成为大家眼中很优秀的那种人,是少数。我上面提到的自己做ceo的谷歌码农,好几年的坚持,很多人也做不到。

等你真要付诸行动了,必然会看到机会的。至少你会祭起谷歌大法,去找找各种freelance或者non profit的project。

帖子链接:
http://www.1point3acres.com/bbs/thread-372164-1-1.html

– Warald (Email: iamxiaoning@gmail.com)
博客: http://www.1point3acres.com
微博:http://www.weibo.com/warald
一亩三分地iOS应用:https://appsto.re/us/EesS8.i
一亩三分地安卓应用:https://goo.gl/6v8bRw
欢迎转载,转载必须在标题注明转载,在文章正文开始之前而不是最后,用不小于正文的字体大小,肉眼可以清楚识别的颜色,一字不漏的附带以上三行内容。否则视为侵权!感谢合作。

The post IT业二线公司从业4-6年的朋友看过来吧,有话对你们说 appeared first on 美国留学就业规划|Warald咨询.

重磅:提供OPT挂靠的findream老板果然被抓了!

$
0
0

OPT挂靠大家都明白是啥,不多说。

上一张来自美国政府机构ICE的截图,你仔细看看,能否发现什么问题?

Findream LLC这家公司名不见经传,但是在雇佣OPT学生方面,跃居美国所有公司前列,在All OPT榜单(包括延期),杀入前10,仅次于Facebook这种顶级公司。

Google一下Findream,也不难找到一亩三分地里的讨论,2016年有位同学发言:

最近一家骗子公司又重出江湖了,chineselookingforjob以前叫findream,骗子那时候叫apple huang,地址写的是mountain view,实地我也去看过,就是家餐馆,根本没什么公司,大家要小心,我就是被这家公司害的回不了美国!当时要在职证明发了n封邮件不理人,现在又出来骗人。

其实,Finadream这家公司在留学生圈子里知名度很高,交钱给他们,不用上班,从而进行OPT挂靠,算是公开的秘密了。

去年我写的文章:《解读ICE权威就业数据:我们需要亚麻粑粑满血复活!》,首次发现这家公司居然规模这么大,完全超乎想象,当时就猜想移民局必然会收拾他们,所以在文章里也点了Findream LLC的名字做提示。

4月2日,NBC报道:Chinese National Accused of Running Massive Visa Fraud Operation Through Sham Mountain View Tech Company

总结几点:
1. findream幕后老板是Weiyun Kelly Huang女士,这点跟地里爆出来的apple huang看似吻合
2. 2009年,Huang女士持F1在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读书,之后在2014年获得了L2签证,雇主正是Findream LLC
3. 2013-2018年,Huang女士向其银行存入150多万美元,包括很多paypal和venmo的个人支付累积100多万美元
4. 上周,伊利诺伊州联邦检察官已经对Huang女士进行起诉,指控其业务完全虚构,进行签证欺诈。

NBC工作人员在linkedin上搜到了“hundreds of active profiles listing Findream as a current or former employer.” Warald写这个文章的时候,也搜了一下,还有55个employee(包括离职和现任)。

为啥说这个消息是重磅?findream“雇佣”的OPT学生数目略低于facebook,而且积累了好几年了,这个数目会很大。

估计Huang老板躲不过移民局这一关,入狱是必然结局了。各位在findream挂靠过的,包括已经找到正规工作上岸了的,做好心理准备,最好找经验丰富的移民律师咨询一下。

关于OPT挂靠:W叔很理解年轻人在美国奋斗的压力,讨论对错与否我觉得没啥意义,W叔只想祝各位能顺利过关。一亩三分地里早就有同学善意提醒过大家:《再强调一次:!!!千万不要挂靠公开提供OPT挂靠的公司!!!》

关于此事的讨论,请移步一亩三分地论坛同名帖子《重磅:提供OPT挂靠的findream老板果然被抓了!》

– Warald

一亩三分地iOS应用:https://appsto.re/us/EesS8.i
一亩三分地安卓应用:https://goo.gl/g7Rfnq
欢迎转载,转载必须在标题注明转载,在文章正文开始之前而不是最后,用不小于正文的字体大小,肉眼可以清楚识别的颜色,一字不漏的附带以上三行内容。否则视为侵权!感谢合作。

The post 重磅:提供OPT挂靠的findream老板果然被抓了! appeared first on 美国留学就业规划|Warald咨询.


如何安全的进行opt挂靠?点评五种方案

$
0
0

Disclaimer:

首先,本文不讨论OPT挂靠的原因和对错,只进行技术讨论。
其次,本文不讨论“既然在美国找工作难,为啥不回国、回国好不好”之类的话题。
第三,本文已经是to the best of my knowledge,但是我并非移民律师。细节问题,请寻求专业支持,一亩三分地有多家移民律师事务所开办的专栏。

言归正传。开始~~

首先,我们得定义什么是挂靠。指的是:留学生出钱给某个公司,号称在这家公司工作(通常是实习),实际上从来不上班、从来不干活。也就是说,employement是假的、空壳。真实的employement,无论是否是否给你工资,总之肯定不会倒过来“你给公司钱”。 此外,可能有些同学眼中,临时的工作都算是”挂靠“,但是只要你真的工作了,那这并非”挂靠“,而是真实的雇佣关系。

这些是非曲直,相信每个同学心理明白。

OPT两个阶段:
1. 第一年,管理非常松懈,可以是unpaid – 这个阶段,留学生也不在意收入,重点是获得时间来找工作。
2. opt延期,管理比较严格,需要是paid position – 这个阶段要玩猫腻难度陡然上涨。

下面谈谈第一年OPT挂靠的方式,是本文重点。

1. 实验室做RA

这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方式了。学校里某个教授收你去他的实验室做research assistant or programmer, 职位往往也是unpaid,你多少干点活,也会有很大的自由度(刷题、投简历样样不误)。

难度:看你认识的教授里是否有人愿意帮忙。很多教授不肯做这种事,乐意帮一把的人很少。实验室挂靠往往有个前提:你成绩好,在教授眼里很优秀。如果教授对你不满意,就别指望了。

其次,也要看学校自费生多不多 – 几百人甚至上千自费硕士的学校,难度很大,整个系可能愿意帮忙的教授屈指可数。僧多粥少的道理大家明白。

这条路子,其实是看你平常积累了。

2. NGO、Non-profit

去这些机构做volunteer也是一条比较稳妥的出路。volunteer不要钱白干活,往往录用门槛也很低低。

OPT第一年在意的是被雇佣,而不是具体做什么。Volunteer做的事情跟自己专业无关,往往也能混过去。如果能恰好找到跟你背景很匹配的,比如CS的同学给non profit做网站写app,那这段经历也可以写在简历里。

注意:NGO/Nonproft也是美国正规公司,它们可以给你办理H1B签证,而且没有名额限制(但不能转换去for profit companies),当然也可以办绿卡。如果遇到好的公司,也未尝不是个出路。当然,这得靠运气。

3. 亲戚熟人的公司

经过多年累积,已经有很多华人扎根在美国了。留美华人也并非人人都去打工、各个刷题去FLAG。有些人选择创业,公司未必很大,但是茁壮thrive的生意很多。
Warald也时不时听到有人说,我叔我舅我姑家里有公司,我挂靠在他们公司里。

这条路子,完美无忧。但是得你命好,有这样的亲戚。

4. 小公司

这里说的小,很可能是除了老板,就没几个全职员工那种“小”公司,甚至只有老板一个人。如果公司已经有一些员工了,那说明生意上轨道了,项目可以雇人干了,老板可能没兴趣跟你玩挂靠。

这种小公司非常缺人。老板可能是个part time entrepreneur,有个idea,就差一个程序员了,但是又没多少钱来招聘。他有正规公司,招人干活的需求很真实,你有OPT,低薪甚至unpaid都可以,只要双方愿意就成。

startup有专门招聘的网站比如angel.co,在里面发招人信息的公司,往往已经有几个员工了。再就是著名的craigslist,以及找contractor工作的一些网站。
如果你周围有startup incubator,尤其是在湾区/旧金山,不少人手里有公司、有idea想试试。主动联系一下,也许有地方收你。

如果能找到创始人比较厉害的startup,又肯指导你做项目,那你其实很赚 – 毕业了还找不到工作的同学,固然有些人纯属运气不好,也有很多是自身实力有限,有学东西的机会那就好好抓住。

这里也说一下:有些同学觉得我不要工资,我是免费劳力,公司为啥不要我?因为要管理你,要帮助你新手上路、培训你的基本能力,都需要时间,人力资源也是成本,花时间指导你意味着正常工作时间被占用,而且,有些人无论如何指导能力都很有限,有些人能力提高了就跑人了~~

这条路子,难在找这些公司。找到之后,可能需要你有一些negotiation的能力,让对方接受你。

5. 自己注册公司

一亩三分地《OPT雇主前15名里40%是做挂靠的,不光是findream!4000+留学生可能受影响》帖子里,有同学回复说:自己也可以注册公司雇佣自己,为什么要花钱挂靠?

这个回答很靠谱。是的。在美国人人都可以注册公司,你花十几分钟去网上填个表,摇身变成张总李总王总~

这条路子,Warald听到多个人confirm可行,有的同学在正规学校(综排和CS专排都是前100名),国际学生办公室的负责人明确告知:你可以自己注册公司,自己雇佣自己。

在美国注册公司花费几百美元,公司可以在任何人名下。OPT第一年的同学完全没必要找挂靠。与其把钱给挂靠的公司,不如自己注册一个。

少数人注册公司给自己挂靠应该不会引起移民局注意,但是考虑到这条路子成本很低,加上Warald在一亩三分地公开说了可行,以后如果有很多人这么操作,那移民局有可能会整顿甚至调查。

我的理解:注册之后没有任何业务,完全就是满足挂靠的空壳公司,本质上跟findream没有区别,也是visa fraud。如果你还收取报酬给同学们提供挂靠,那你的行为跟findream的黄老板是一样的,是在犯罪,应该被抓起来。

还是要提醒:
你的公司最好不要是空壳。如果移民局调查,你能说清楚公司是做什么的,开展了什么业务(尽管可能没收入甚至纯烧钱),能出示证据,说明你给公司工作了。

OPT延期,很难玩猫腻。

以上各条,如果能逐渐步入paid position,依然可行,而且未必是全职,paid intern or contractor都可以。

其中自己直接或者间接开公司这条,可能需要你给公司注入一点资金,给自己发个minimum wage,但是死活都要留美帝工作的同学,往往家里没有很多钱给你花,成本高到一定程度,那不如回国算了。

最后,严格说来,本文并没有告诉你如何出点钱进行OPT挂靠。那种啥事都不做的空壳挂靠,Warald持反对态度,也不认为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之安全。但是底线很明显了:如果你就是只打算做空壳挂靠,那与其交钱给findream坐等被坑,不如自己开个公司。

无论如何,“自己开公司比花钱找公司挂靠靠谱”这点,我希望能被广大留学生熟知。欢迎扩散此贴。

更多讨论请移步一亩三分地论坛帖子《如何安全的进行opt挂靠?点评五种方案》讨论。

– Warald (Email: iamxiaoning@gmail.com)
博客: http://www.1point3acres.com
微博:http://www.weibo.com/warald
一亩三分地iOS应用:https://appsto.re/us/EesS8.i
一亩三分地安卓应用:https://goo.gl/g7Rfnq
欢迎转载,转载必须在标题注明转载,在文章正文开始之前而不是最后,用不小于正文的字体大小,肉眼可以清楚识别的颜色,一字不漏的附带以上三行内容。否则视为侵权!感谢合作。

The post 如何安全的进行opt挂靠?点评五种方案 appeared first on 美国留学就业规划|Warald咨询.

Zoom上市警示录:年薪百万雇佣硅谷工程师值吗?

$
0
0

美国时间周四,Zoom上市,股票大涨。相信关心科技新闻的各位,被Zoom和其CEO 袁征(Eric Yuan)刷屏甚至圈粉了。

袁征本科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你听说过吗、以前叫山东矿业学院),上个世纪打算来美国,9次签证被拒8次,1997年终于成行,加入Webex。Webex当时也是startup,按照今天标准来看:袁征英语不行,即使刷题再溜,communication这关估计过不了,也只能去Webex(招人难的startup)当第一个码农了。按照某些人的观点来看:袁征这种996埋头干活的苦力(新闻里说他很用功),等到了30岁、40岁,还能熬夜写代码吗?

作为土生土长的华人,袁征能在美国取得这样的成功,激励我们:大陆来的中国人不光可以做Facebook VP of Enginering和Pinterest SVP of Engineering,也可以创业成功,走上人生巅峰 – 白富美就不用迎娶了,袁征早就有老婆有孩子家庭幸福,跟我们的好兄弟东哥不一样。

对Zoom和袁征的赞美这里就不多说了。言归正传。

Warald第一反应是去一亩三分地抖包袱版搜索zoom的offer package。Lyft和Pinterest offer地里都有不少,Uber更多,但是zoom只有一个:有位同学今年初拿到了1500股,你没看错,不是15000股,是1500股,给在美国工作了三年半的硕士生。zoom给他offer的时候,说很快要上市,按照每股25美金来计算。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个offer:insulting
即使Zoom股票大涨,按照$70一股来算,平均到四年,股票部分只有 1500*70/4=26250,跟Facebook和Google等一线公司相比,依然insulting

Warald接着搜索了地里zoom的面经,发现数目也很少。凡是美国高科技行业公司,能走到上市这步,在一亩三分地里必然有很多面经、有不少offer被抖出来,除非它不招中国人。而Zoom是家中国人开的公司,不会歧视中国工程师,那它家的工程师是从哪里招的?

Forbes一篇文章里说:
…After Yuan hired hundreds of engineers in his native China…

原来zoom把工程师团队放在中国。

下面引用腾讯新闻里的一段话,我觉得把要点说的很清楚:

Zoom在上周的IPO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其大部分产品开发人员都在中国。招股说明书显示,Zoom在中国的多个研发中心雇用了500多名员工,约占其员工总数的30%,占其非美国员工总数的70%。

Zoom在其文件中写道:“我们的产品开发团队主要在中国,那里的人力成本比其他许多地区的成本都要低。如果我们将我们的产品开发团队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地区,那么我们可能需要承担更高的运营费用,这将对我们的运营利润率造成不利影响,并损害我们的业务。”

在截至1月31日的过去一个财年中,Zoom在研发上花费了3300万美元,仅占总营收的10%。据红点创投(Redpoint Ventures)的托马什-汤古兹(Tomasz Tunguz)称,这一比例比其他企业软件制造商少得多,不到同行研发比例中值的一半。例如,Atlassian的研发成本占其总营收的40%以上,而Zendesk和Hubpot等较小的公司则将其总营收的20%以上用于研发。

这帮助Zoom在去年实现了760万美元的净利润,尽管像许多年轻的企业软件公司一样,该公司将一半以上的收入花在了销售和营销上。去年,该公司的营收增长了一倍多,达到了3.305亿美元。

Zoom上市之所以被追捧,因为它Profitable,尤其是在Uber、Lyft、Pinterest等巨额融资但是无法盈利的hot startup darling面前,Zoom清新脱俗。

在硅谷雇佣一个工程师,各种经验层次平均下来,每年烧掉20-30万美元的工资很正常,公司还要支付各种税、各种福利等至少50%的overhead,谷歌overhead我以前在新闻里看到过,逼近70%,这样算下来,养一个工程师,平均一年需要30-45万美元。

Zoom今年也只有760万美元的净利润,只要在硅谷多招20人,可能就无法作为profitable unicorn上市了,立马就不那么“脱俗”了。

Zoom上市影响巨大,因为它是美国互联网繁荣的反面:pinterest/lyft等公司一直声名显赫,鼓吹我们users有多少、我们market size有多大、我们的potential是多么的endless,天天在新闻里刷脸,那这些公司的员工呢?尽管有免费的食堂、各种好吃好喝的、work life balance很好,依然跳槽频繁,花钱买不来loyalty。

而Zoom不陪硅谷工程师们玩,研发放在中国,cut cost,可以以盈利姿态上市。前不久大家一起声讨996,马云的发言很招打,但是作为公司,无论是阿里巴巴、zoom还是Lyft,都要算计profit margin,有廉价的替代品,没必要花高价。今年上市的这批独角兽,可以说是上一代遗留的,风格是”烧钱买增长、挣钱无所谓“,而现在融资创业,会被盘问如何盈利。

那么问题来了:各位硅谷工程师们,咱们的职位,是否不可替代?如果你是老板,你是否会把研发挪到中国或者印度?

Zoom也许是个特例,袁征是中国人所以研发团队放在中国,美国人开的公司也许不会这么放心;Zoom产品面对企业,而pinterest产品经理需要接近普通用户,工程师也需要跟PM在一起工作;Zoom在美国也有工程师,任何公司招聘技术骨干不能只算cost、他们的股票数目不能insulting,等等。

铺天盖地的zoom辉煌我们只能仰望,作为个体,我觉得咱们得正视这个问题:任何事情,如果你觉得不合理,那最终会self correct,走上合理的道路。
在美国的各位,996咱们往往不操心,但是 追求work life balance vs 努力让自己很难替代,咱们得惦记着。

– Warald (Email: iamxiaoning@gmail.com)
博客: http://www.1point3acres.com
微博:http://www.weibo.com/warald
一亩三分地iOS应用:https://appsto.re/us/EesS8.i
一亩三分地安卓应用:https://goo.gl/g7Rfnq
欢迎转载,转载必须在标题注明转载,在文章正文开始之前而不是最后,用不小于正文的字体大小,肉眼可以清楚识别的颜色,一字不漏的附带以上三行内容。否则视为侵权!感谢合作。

The post Zoom上市警示录:年薪百万雇佣硅谷工程师值吗? appeared first on 美国留学就业规划|Warald咨询.

被遗忘的华人创业传奇 – Zoom袁征的老板,WebEx朱敏的故事

$
0
0

之前写的文章《Zoom上市警示录:年薪百万雇佣硅谷工程师值吗》,有些人会注意到袁征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他不会说英语,9次签证8次被拒后终于赴美,成为WebEx早期工程师。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美国公司愿意雇佣一个连英语都不会说的人,肉身翻墙来美国?

答曰:中国人开的。

百度百科介绍 + Warald点评如下:


朱敏

194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 – 今年71岁高龄了

1977年考入浙江农业大学拖拉机设计与制造专业 – 29岁才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工厂工作。

1982年考取浙大工业管理系研究生 – 工作一年继续读研

1984年作为早期公派留学生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 – 36岁到美国,次年,他15岁的儿子转学进入斯坦福计算机系读本科,父子同校。

1996年创立WebEx(网讯) – 在美国待了12年之后,48岁才开始创业!

2007年WebEx被Cisco收购 – 彼时已经59岁了。

有些人可能着眼浙大+斯坦福的名校牌子,但他追求教育的时候,已经是一把年纪的人了,拖家带口做啥都不容易,那个年代的很多人早已认命。朱敏每次华丽的人生转身背后,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多少的付出?

40岁写不动代码了?
Work life Balance?
爸爸妈妈老了,人生目标就靠你来实现了?

感觉在朱敏面前,从父母到我们,说什么都是苍白的矫情。

另外,朱敏的夫人徐郁清也是WebEx的创始人之一,硅谷早期华人创业公司往往是夫妻店。是的,华人女性也可以创业打拼。

Mark Zuckerberg、Brian Cheskey的创业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是作为华人传奇的朱敏,在互联网上早已被遗忘了。Warald谷歌搜了一圈,才在一个风格老旧的小网站里找到一份。转发在这里。文章末尾附带我的更多点评。

本文发表于《环球企业家》2007年4月号
文 本刊记者 张亮

从1969年到1971年的三年时间里,知青朱敏在宁波东乡从事着单调重复的体力劳动。春种秋收时,他要每天从凌晨2点工作到晚8点。虽然已经结婚、生子,但他似乎始终无法适应这种正规、平凡的生活。于是他加入了乡里的手拉车队。

这依然是个辛苦活,但似乎有趣一些。每天,朱要和其他运输工一起,用手拉车把硫酸、硝酸、汽油等危险品从城市运到村子里。道路漫长、颠簸,木制的手拉车经常爆胎,或被货品压坏。而修车又是一件不可期待之事:全乡只有两个人会修车,因为“技术垄断”,他们经常罢工。

趁着又一次罢工到来,23岁的朱敏向车队队长建议,由自己和妻子来承担修车的工作。他甚至告诉队长,这样的好处是:夫妇两人的组合,因为女性的工分会被打六折,相当于给车队节约了成本。

于是,毫无修车经验的朱敏夫妇“承包”了修车工作,不过,接下来他们几乎没有修过任何一辆车——承包之初,朱敏就向所有人宣布,他会把车队用于修车的经费拨出一部分设为奖金,谁的车子一整年不坏,就可分享奖金。结果可想而知:所有人精心保养手拉车,即使偶尔遇到故障,也自行修理。因为几乎没有修车成本,奖金之外的经费,就成为了朱敏夫妇清闲一年的酬劳。

在当时,无论分得奖金的运输工、被夺走工作的修车工,还是朱敏本人,都不知道这可以被称作一次“商业模式创新”,他们更无法想到,这是一次怎样的商业旅程的起点:历经农民、技术厂长、城市建筑工人、浙江大学学生、斯坦福大学工程经济学硕士、保姆、厨师、公寓管理员等诸多身份,朱成为了创业者,被微软击败后,他成功实现了反击,并最终在2007年3月14日,由思科以32亿美元收购了他在美国创办的第二家公司网讯(WebEx)。这是一个比 MySpace、YouTube和Skype出售时的价格(5.8亿美元、16.5亿美元和26亿美元)都要高出许多的数字。外界估计,本次交易可为59 岁的朱敏带来1.2亿美元收益。

显然,没有人能忽视这样的命运波折,但也因其人生太过眩目,多数人忘记了追问另一个问题:生长于商业传统中断时期、毫无特殊背景的朱,为何能够在一系列命运转折点之后,成为了一个标准的硅谷创业家?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朱敏从未止步于某一个人生的“高点”上,而是不停舍弃一个看似相对不错的状态,并能够进入下一级旅程?

某种意义上,朱敏人生的每一个拐点,几乎都是那次“修车故事”的重现:遇到一件身边没有人会作的事情后,朱会先承接下来,然后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学习、摸索,最终证明自己可以做到。虽然他所从事过的多数工作,看上去是命运随意飘荡的产物,但多数时候并非如此。从文革时起,他几乎每隔两年就学习一样新技能:办工厂、造车床、发明水泥搅拌机、考大学、学英语、学计算机,以及最后接受来自市场的商业教育……这让他仿佛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伴随着多彩世界的层层展开,他也逐一学习那些吸引自己的知识。而在这个高度强调专业化的时代,朱敏从不惮于、甚至急切地持续改变自己的性格,让他成为了过去30年间中国商界极其罕见的一个学习者和实践者。

“骄傲的人”

对朱敏的剖析所及,首先是这样两种特质。

戳这里去一亩三分地创业板原文继续阅读

The post 被遗忘的华人创业传奇 – Zoom袁征的老板,WebEx朱敏的故事 appeared first on 美国留学就业规划|Warald咨询.

Uber/Lyft/Pinterest热闹上市,员工到底能挣多少钱?拿地里报的offer咱们仔细算算

$
0
0

Uber今天上市,这是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IPO,相信各位今天会被各种新闻刷屏。

Warald就不跟风重复Uber的发展史了,我只谈一个话题:公司上市了,创始团队和投资人自然是大块吃肉,那作为普通员工,到底能拿到多少钱呢?

我们用真实的工资数据计算一下。

说到工资收入,咱们中国人圈子自然要用一亩三分地的数据,以下例子均来自抖包袱版,都是地里同学们曾经拿过的offer。

《一》如果你选择了Lyft

这家公司已经上市一段时间了,形势明朗。

一亩三分地抖包袱版最早的Lyft offer发布在三年前,2016年夏天。

四年共计30000股RSU,每年拿到25%,Lyft上市当天工作2年多,拿到15000股。股价72快,总计108万。看上去很美。

但是,在股票vest当天,也产生了巨额的税务,

具体tax数目因人而异,为了简化讨论,股票部分我们统一按照最高税率来计算。联邦税Federal tax 37%。如果你是加州居民,恭喜!还有12.3%的加州州税。

二者加起来接近50%了,税务高达50万!50万!!

不行了,等我歇口气再继续写~~~

1~2~3~ 歇完了,继续。

上市当天,公司会自动卖掉员工的部分股票来缴税。以上图offer为例,如果公司withhold 50% tax,那这位同学拿到手的就只有 7500股(15000股的一半)。

那IPO当天,公司到底按照多少比例withhold tax?实际上并非50%。

按照37%来算,那你欠税:
1080000*(50%-37%)=140400

在这个例子里,也就是你的加州州稅啦~(西雅图的同学请去墙角大笑三声~~)

然后问题来了:你从哪里弄出14万美元来缴税?

很少有人有这么多现金。那就只能卖手里的股票了。
既然是卖股票,核心问题就是一个:不得不卖的时候,多少钱一股?

公司上市之后,员工必须在lockup period(180天)期满之后,才能卖持有的股票。所以这180天内的股价,无论涨跌,跟员工没什么关系。

公司股票下跌的情况:

假设Lyft股票被腰斩,股价跌为$36,则需要卖掉 140400/36=3900股,还剩下7500-3900=3600股。
所以,看上去是一百万,到手的只有3600股*36块一股=129600,不到13万。这也告诉我们:在公司股票下跌的情况下,ipo当天withhold越多越有利。

公司股票上涨的情况:

假设Lyft股票涨50%,股价为$108,则需要卖掉 140400/108=1300股缴税,还剩下7500-1300=6200股,价值接近70万。
所以,看上去是一百万,到手的有70万 –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上市当天withhold比例越少越好。

《二》如果你选择了Uber

Uber据说会withold 22%【update:实际上扣了40%左右】,180天解套之后,根据Lyft的情况,我们已经得知:
如果股价涨,赚!
如果股价跌,哭!

有一个神器:https://ipo.orgtfo.info 很帅的名字:IPO or GTFO

在它家的IPO calculator里输入数据,可以计算你的实际收入。我输入了一组Uber的数据:

得到了如下结果:

如果股价涨到$60,缴完税可以有$690300

如果股价跌倒$30,缴完税就只剩$222300了

感兴趣的同学去 ipo.orgtfo.info 网站,自行计算吧。

以上股票,说的是RSU。但是员工持股还有其他形式,早期员工拿的应该是stock option(低价买股票的权利)。如果行驶了option,只要公司上市,他们都会成为人生赢家。

那拿到Stock Option的同学能拿多少钱呢?

《三》如果你选择了Niantic

汇报Lyft offer的这位同学,同时期也汇报了另外一家startup的offer。

公司是Niantic Labs,2016年把全美国人都吸到屋外抓Pikachu的AR游戏Pokemon Go,就是他家的。

可能很多同学已经弃玩Pokemon Go了,但是拥有DBDC Dragonite、SBSC Gengar、ICIB Lapras的W叔提醒:Pokemon Go一直都很挣钱,Niantic Labs近期也完成了估值为40亿美金的融资。

Offer细节如下:

假设:
Niantic有1亿股fully diluted outstanding shares
股票strike price是 $2.79

At $4B valuation,上图offer股票价值:
175000*(4000000000/100000000-2.79) ~= 6.51M

如果Niantic即将发布的哈利波特游戏也热卖,巩固其AR平台定位,那公司估值翻番、以上offer股票价值超过千万美元,并不遥远。

而且,拿到这个offer的同学,并非Niantic Labs创始成员,在他之前N家已经有几十号员工了。

《四》如果你选择了Facebook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同时期的大公司,比如Facebook,拿来做benchmark。

还是这位同学的offer – 在这里对他致以崇高谢意,沉淀了3年的数据回头看,真的非常有参加价值!

2016年夏天,facebook股票在120左右,近期已经到了接近200,3年涨了 66%。如果没卖的话,目前到手的也有50万了,接近目前Lyft水平。

《五》如果你去了Airbnb

Airbnb跟Uber齐名,但是2016年F轮融资之后估值就没涨过。那A家啥时候上市呢?每年都说是明年。心疼A家小伙伴三秒~

最后,无论你去了哪家公司,都祝愿贵司股票能节节高升。毕竟,有个红红火火的互联网行业,我们每个人都会受益。
最最后,目前上市的这批,是上一个IT高峰期遗留的。希望下个高峰期里,可以看到更多的Zoom和袁征,看到更多中国人去敲钟。

[update] federal guideline for withholding tax: 22% if <$1M; 37% if > $1M

如果你的股票低于$1M,Lyft/Uber扣税比例为:40% = fed 22%+state 10%+social security+medical

– Warald (Email: iamxiaoning@gmail.com)
博客: http://www.1point3acres.com
微博:http://www.weibo.com/warald
一亩三分地iOS应用:https://appsto.re/us/EesS8.i
一亩三分地安卓应用:https://goo.gl/g7Rfnq
欢迎转载,转载必须在标题注明转载,在文章正文开始之前而不是最后,用不小于正文的字体大小,肉眼可以清楚识别的颜色,一字不漏的附带以上三行内容。否则视为侵权!感谢合作。

The post Uber/Lyft/Pinterest热闹上市,员工到底能挣多少钱?拿地里报的offer咱们仔细算算 appeared first on 美国留学就业规划|Warald咨询.

猿族星球data岗位之等级划分:DL monkey > ML monkey > DS/Analytics monkey > SQL monkey

$
0
0

一亩三分地里有同学发帖说:

听了很多留学培训机构讲座,听上去DS很有前途,。。。感觉转DS做data scientist(data scientist我默认是做机器学习,会涉及到统计知识,但是我看过一些面试题,本科期间学的统计知识基本够用。面试拉差距主要还是机器学习和算法)会比直接转CS平稳。到研究生快结束找全职前,我已经有三份美国中小公司实习经历,两份机器学习相关,其中一份是Data scientist Intern。届时身边认熟悉的同学有四五个是机器学习相关的实习。。。简历关全跪。无心插柳投的软件开发,倒是收了很多面试,最终我个人是软件开发上岸,认识的人没有数据上岸或者机器学习上岸的。我曾经在招聘网站上搜索关键字,软件开发岗位是数据科学岗位的五倍还多。另外,数据科学家岗位学历普遍要求更高。

跟data 沾边的岗位和专业都跟多,而且很多说法很模糊,比如这位同学也提到的 Data Science = Machine Learning;以及学业DS的、学统计、学CS的、学EE的,都说有ML背景,等等。

在这里,Warald做个划分。

《1》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

公司里很多做ML的职位叫 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可以认为是 Software Engineer with a specialization in Machine Learning,换言之,MLE跟mobile, front end一样,可以理解为是SDE的一个track。面试当然要刷题,最对口的专业当然是CS。

就工作内容而言,只有硕士学位、工作经验也不丰富的MLE,一般做不了model和算法,做的是实现。很多EECS PhD,做的也不是建模,依然是ML system development。

有的公司里也有专注做ML建模的组,一般要求phd,但是这样的职位很少。

《2》Data Engineer

data engineer这个title在不同公司意义不同。

有的是SQL,论收入 SQL << Data Scientist < SDE。 有些公司里,data engineer做data pipeline/platform的开发,是个软件开发的工作,跟MLE、mobile、 front end一样,也可以认为是SDE的一个technical track,这种职位被称为DI(Data Infrastructure)收入当然跟SDE看齐 - 所有的SDE technical tracks应该都是同一个收入标准。 《3》Data Scientist data scientist 情况更加复杂和混乱。 DS里最高端的是职位俗称“建模”,但问题是公司里哪有那么多模型给人建?职位太少了。所以,学统计、学data science专业的同学们,找建模的工作非常难,即使有PhD。 在很多行业、很多公司,DS其实只是 data analyst or market/business analyst,无非是给了个好听的title。工作内容SQL为主、写点简单的R或者python就算高难度技术活了。这些是DS里的低端职位。尤其是非互联网公司,基本都是此类职位。 搁在中间的DS职位,在互联网公司里俗称 analytics。 在facebook, DS是二等公民,因为收入比 SDE低一级,也就是说, DS的level 5,收入参考SDE level 4。一亩三分地每日答题里有一道题目,就是针对这个情况设计的。 但在Airbnb, DS跟SDE同等级同收入。 在这两家,DS做的事情其实是类似的。既然类似,为什么A家地位高?DS们可以设计metrics来衡量一个产品的impact,但是DS工作本身的impact是很难客观衡量的,所以全看公司设置,看领导们怎么看待。 现在analytics待遇最好的地方,应该就是Airbnb了。你会看到不少人在FB工作几年去Airbnb,那怕在表面上是平级移动,比如 FB DS 5 -> Airbnb DS 5,用收入衡量,其实是 FB SDE 4 -> Airbnb sde 5,跳槽涨钱了。

去Airbnb做DS = 从各种公司去FB/Google做SDE。

无论FB还是Airbnb,都不怎么招 new grad,因为analytics最好懂有实践经验,工作内容不是 ”用某个统计方法解决某个问题“,而是诸如:

Facebook打算给用户的发text notification 告诉他们close friends 的Update, 如何评估这个feature 值不值得加?
一亩三分地是否应该上每日答题这个feature?如何衡量?

现在的data science项目课程应该没有哪家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吧?然后学生们一脸懵逼,不知道怎么解决此类问题。只能去做低端的analyst,给个数据集写SQL,close ended questions更容易handle。

《4》未来的方向

Data Science:
个人感觉今后趋势是往FB靠近,远离Airbnb。当然,这个还是要看公司、看职位,如果是一个写的了代码 + 做的了分析的人,其实是非常宝贵、非常难得的。相信会找到适合你的职位。

ML:
最牛逼的人,会逐渐集中在Deep Learning。
DL和ML是不一样的。Linkedin有很多MLE,它家的MLE质量很棒,但是大部分人不做DL。
做DL比较多的行业,比如无人车 – 无论无人车啥时候落地,DL总归是技术前沿。

Software Engineer 里的track:Data Engineer和 Machine learning 甚至前些年Mobile,都曾经出现过短时间的人才缺口,也都迅速填上了。
MLE前两年奇缺,很多人公司比如FB也提供内部training,帮助员工做ML。
DL 门槛高很多,估计填坑速度会远比ML慢很多。DL Engineer目前很抢手。有机会入行的同学,应该毫不犹豫跳进。

总结:

DL monkey 是monkey中的monkey,拥有跟多个公司配对的权利。
ML monkey、DI money,跟mobile monkey, front end monkey等,作为主流,身强力壮者,也有跟多个公司配对的权利。
Analytics monkey,R monkey,市场需求会一直在,但在猿族星球里会逐渐变成 second class monkey,憧憬着可以去圣地Airbnb。那里据说香蕉很多,鸟语花香,还跟 engineer monkey平权。
SQL monkey 是最不值钱的monkey – actually,猿族里很多人认为SQL非我族类,也好意思叫monkey?

– 一个年老monkey的胡言乱语。

– Warald (Email: iamxiaoning@gmail.com)
博客: http://www.1point3acres.com
微博:http://www.weibo.com/warald
一亩三分地iOS应用:https://appsto.re/us/EesS8.i
一亩三分地安卓应用:https://goo.gl/g7Rfnq
欢迎转载,转载必须在标题注明转载,在文章正文开始之前而不是最后,用不小于正文的字体大小,肉眼可以清楚识别的颜色,一字不漏的附带以上三行内容。否则视为侵权!感谢合作。

The post 猿族星球data岗位之等级划分:DL monkey > ML monkey > DS/Analytics monkey > SQL monkey appeared first on 美国留学就业规划|Warald咨询.

灭顶之灾要来了!HR1044通过后中国留学生办绿卡将有六年寸草不生

$
0
0

不说专业名词,说多了大家也未必记得。全文用通俗的语言说明问题严重性。
另外,末尾有具体的action items,模板都整好了,就等你套用!

《一》什么是HR1044?

简单点说,目前绿卡申请每年都有名额;名额按照国家分配,每个国家有上限,不能超过7%。

印度人和中国人最多,因为名额有限,不得不排期等绿卡,中国人目前排期在2016年,意味着2016年提交申请的人,现在才轮到;而印度人太多了,现在才轮到2009年的申请人 – 没错,是2009!排期长达10年!

这几年互联网行业就业好,H1B签证远远不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排队,据计算,很多印度人可能要等20年才能拿到绿卡!

HR1044是一个新议案,如果通过,将打消按照国家的限制。2020年-2022年之间,对除中印之外的其他国家预留少量名额保护;2022年开始,彻底没有限制,所有国家的人混在一起申请绿卡。

《二》中国人因此能拿到更多名额,这听上去是好事,为什么要反对?

取消国家限制是个great idea,但现实是:绿卡申请并非一个clean start,而是有大量遗留问题。前面说了,印度人排期在2009年,而中国人在2016年。

如果取消排期,会按照“先入先出”原则,从2009年的申请人开始处理,这意味着先要处理完2009-2016年之间挤压的印度申请人,才能轮到中国人。

下图给你一个直观的感受:

HR1044通过之后,前几年可能会有少数中国人上岸(比如今年提交上485)。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恶果会显示出来。从2023年开始,长达六年,中国人会被剃光头、一个绿卡名额都没有,全世界都得让路给印度人优先。

所以,需要开香槟庆祝的是印度人,其他国家人数少,而且前三年有最低名额保护着,最倒霉的就是中国人。

《三》为什么不着眼未来?因为从2029年开始,中国人分配的名额也会增多?

2029年是10年后,鬼知道10年内发生什么事情?!

十年内中国人寸草不生,十年后给你繁荣昌盛 – 你真觉得可信?

类似的情况:H1B每年名额不够用,所以得抽签。那十年内H1B一个名额都不给中国人,十年后H1B全给中国人,你是否支持?十年后,还有没有H1B都是个问题;就算有,也许早改革了,不需要抽签了呢。

早些年,印度人在美国全面碾压中国人;现在,印度人依然占绝对优势,但是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随着中国留学生的增多,我们也在越来越多的一线公司里看到中国人manager甚至director、VP出现了。可以说,过去十年里,留美华人好容易“破土而出”了。十年拿不到绿卡,无疑是场“寒霜”。

尽快拿到绿卡,会有更多的人后顾无忧,大胆尝试;而有足够多的人闯荡,我们才能看到更多中国人脱颖而出,才会形成规模效应。

《四》现在H1B RFE这么厉害,超过40%的申请会被RFE,ICC申请工作签证被严重遏制,将来,不会有那么多印度人申请绿卡吧?

You wish。
除非移民法改革,极度青睐美国毕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杜绝只有非美国学位的人申请,否则大量没有留学背景的印度人不会放弃美国梦的。
而且,移民局如果政策变了呢?打击ICC是否会长期执行?

总之,印度人拿到的是实打实的现在 + 未来,而中国人失去十年 + 只能希望未来会更好。

《五》HR1044目前什么进展?

7月10日下午,刚刚通过了众议院,而且是高票通过。
下面要进入参议院,如果通过了,最后就是Trump做决定了。

机智如你,肯定不会指望Trump的。

如果你不想做咸鱼,你想横竖都奋争一下,那么下面是需要你做的。

一亩三分地里已经有人写好了模板,参议院(Senate)议员的电子邮箱也有人整理好了,都在帖子里。
链接:https://www.1point3acres.com/bbs/thread-536175-1-1.html

你只需要往电子邮箱里发模板邮件就可以了。

另外,有没有哪位同学开个repo,写好script,可以把整个过程 automate?今后还有类似事情,也可以复用代码。按照input格式输入数据、调整变量,自动处理。还可以自动发twitter。给点提示告诉大家弄成纯 spam。。。必然有大把积分奖励

请注意:不要去script去反复重发、滥炸议员的邮箱,但是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发。

最后,感谢一直在地里为反对HR1044奔波的几位同学,尤其是连模板都整理好了的 @老油条 @xwjsarah30

大家都很棒!

The post 灭顶之灾要来了!HR1044通过后中国留学生办绿卡将有六年寸草不生 appeared first on 美国留学就业规划|Warald咨询.

用数据说话:分析HR1044对中国人的利弊和具体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做什么

$
0
0

之前的文章《灭顶之灾要来了!HR1044通过后中国人办绿卡将有六年寸草不生》引起了大家对HR1044议案的重视,收到了很多问题。上周末在一亩三分地也开了一个新版叫“华人参政”,里面有很多同学讨论,也有同学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我把问题归纳为三类:
1. HR1044具体会带来什么影响?会让哪些中国人受益?会带来什么弊端?
2. 为什么要反对HR1044?尤其是用“灭顶之灾”来形容。
3. 打算采取行动抗争的同学,能做些什么?

在这个文章里Warald整理信息来一一回答。

关注HR1044的同学,敬请转发。

《一》1. HR1044具体会带来什么影响?

高天研究了移民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在这里引用他的文章。 经高天授权,略作修改。

知乎原文: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4346323/answer/745799060
一亩三分地链接:https://www.1point3acres.com/bbs/thread-537593-1-1.html

背景知识

不在美国出生的人想要在美国永久居留,需要所谓“绿卡”。对于中国人而言,有比较常见的两种途径:
1. 亲属移民
2. 工作移民(包括投资移民)

其中美国移民局规定,每年要给出起码226000张亲属移民的绿卡,和140000张工作移民的绿卡。

在每种移民的类别下,又分为若干个Preference,我们只说这个法案影响比较大的EB(Employment-based)类别的Preference。EB下一共有五个Preference,对于每个Preference,美国移民局都规定了签发绿卡的数量。

1. EB1——高级人才(40040张)
2. EB2——中级人才(40040张)
3. EB3——低级人才(40040张)
4. EB4——神职人员(9940张)
5. EB5——投资移民(9940张)

在此之上,为了防止绿卡被某个国家包揽,美国移民局还有一个规定,对于任何一个Preference(亲属移民的Preference也适用),来自同一个国家的绿卡批准数不可以超过这个类别批准总数的7%。

比如EB2这个中级人才,一共40040张,那每个国家就最多有40040×7% = 2803张。

这个政策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为了让绿卡不要被某个或某几个国家垄断。而现状是什么呢?对于每一个Preference,往往有几个“大国”的申请者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亲属移民那边,菲律宾和墨西哥)。

对于EB2来说,每年每个国家就这2800张绿卡,你有10000个人申请,怎么办呢?剩下那七千人就先排队等着明年的。于是就出现了排期。

排期这个东西,就像洪水一样,如果来的源源不断,去的始终有限,那只能越来越多。于是现在EB2和EB3印度人的排期是09年。什么概念呢?09年申请绿卡的印度人,现在拿到了他们的绿卡,他们等了10年。

由于EB1的申请条件苛刻,EB4又比较玄乎,大部分中国人走工作移民,都是EB2、EB3和EB5这三种途径。其中EB2要求有master(研究生)学历或者bachelor(本科)+5年工作经历。而EB3只要求本科。

目前为止,对于EB2和EB3,只有中国和印度有排期。

法案内容

这次说的HR-1044法案的核心在于,取消工作移民这个7%的限制。也就是说,所有人按照先到先得的方式来拿绿卡。当然法案设置了一个缓冲期,在前三年给非印度非中国的绿卡申请者一定的保护(给他们保留15%/10%/10%的名额)。同时每年印度只能拿到这85%-90%绿卡里的85%(这里我查了一下美国的新闻,应该是乘法不是减法)。

当然还有和亲属移民相关的,把这个7%提升到15%,其实这个改动的影响没有那么明显,我们这里先不谈。

法案结果预期

这基本是一次“泄洪”行为,由于印度人巨大的排期,在很长一段的时间内,几乎所有的绿卡都会被印度人占领。在这段泄洪结束之后,会进入一个先到先得的状态,也就是每个国家的排期是一样的。

法案结果分析

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无非是:

1. 泄洪需要多久?
2. 先到先得是否有利?

这两件事。

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泄洪需要多久。

想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排期的人有多少。USCIS在去年给出了一份官方数据,这份数据也是很多文章里引用的资料,我把这个数据贴出来:

但是对这份数据如何处理,会对结果影响非常大,现在我看到的大部分处理方式都是不正确的。

首先,EB2和EB3不应该分开看待。nohr1044这个网站的白皮书里直接把EB2拿出来讨论是有失公允的(这个图也是流传最广的那个六年寸草不生的图)。

EB2是可以降级到EB3的,这个过程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些金钱,现在这个比较夸张的数据的直接原因是印度人EB2和EB3的排期都卡在2009所以大家没有意识到要变。一旦泄洪,你看EB3的都拿到卡了,你还得等3年,你不换个队排排么?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我们的讨论基础一定是——EB2和EB3基本等价,加起来共同看待。

这时候我们会发现,EB2和EB3的排期总人数大约是30W人。

有的同学这里说了,EB2和EB3不是每年有8w个名额么?这样下来,4年不就全解决了?这个说法也不对。

这里的数据,是按“Petition”算的,而一个“Petition”里,有一个申请人,还可以有若干个Dependent。也就是说,file了一份petition,你可以带着你的老婆(老公)和孩子一起file。在这个表格里你算一份Petition,但是dependent是占人数的!这里划重点!dependent是占名额的!EB里的dependent和亲属移民并不是一个东西,你可以在file EB的时候把自己的家属带着,也可以拿到绿卡之后办亲属移民,前者显然方便。

也就是说,这30W的数据是Petition的份数,而非需求绿卡的人数。需求绿卡的人数是多少呢?善良的USCIS在同一份表格里给了我们一个2016年的数据:

这个数据表明,在EB2和EB3的申请里,主申请人和dependent的数量差不多是1:1。换言之,每份Petition,大约有2个人需要绿卡。30W份Petition,我们大概需要60W张绿卡(其中大约90%也就是54W是印度人)。

当然,这个数据也并不是完全准确的。主要是要考虑到,dependent有可能自己也file了petition。一个家里夫妻都有工作,都申请了绿卡,谁先拿到另外一个顺便拿,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这种情况应该是少部分,因为perm的日期是定了的,如果一个人的perm已经定了,另一个人一定比这个晚。所以这种情况应该主要出现在两个人先排绿卡后结婚,和结婚了怕离婚所以先分别排着的情况下。而大量的印度dependent其实是家庭主妇,并没有排绿卡的资格。

我们姑且把这个60w叫做worst case。

好了,现在我们要来算一算了。

首先,2020-2022这三年的缓冲期,第一年印度和中国共享85%,印度拿到72.25%,中国拿到12.75%(由于印度backlog的长度,这三年一定是印度拿85%)。

1. 印度拿到8W×72.25% = 5W8绿卡。
2. 中国拿到8W×12.75% = 1W绿卡。

第二年第三年,中国印度共享90%,其中印度拿到。

1. 印度拿到8W× 76.5%×2 = 12W2绿卡。
2. 中国拿到8W×13.5%*2 = 2W2绿卡。

如果按照现在的政策,中国在这三年应该可以拿到8W×7%×3 =1.68W张绿卡,新的政策下,中国能拿到3W2绿卡。

这3W2的绿卡够不够把中国的backlog清空?不好说。如果按照上面的数据,中国的backlog大概有4W人,是差一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这几年绿卡排队时间比较稳定,理论上这三年相当于走了六年,在以往的经验来看是够把现在三年的backlog抹平的。

这里面有几个因素值得考虑:

第一,和印度人相比,中国人申绿卡和拿绿卡的年龄偏低一些,而且生育率也稍小,所以dependent的比例可能略低于平均水准,也就是2W的petition不一定是4W人。
第二,不可忽视的是中国h1b人数从2013年开始高速发展,从2012年的22528人迅速攀升到2017年的36362人,增长了50%还多。而这些人恰恰应该差不多是15年16年的PERM,也就是现在这个位置。

换言之,现在的backlog可能比我们想象的人多,用以往的经验判断可能会把这个值判断的小了。第三别的国家用不完的绿卡(应该是以EB3为主)是分给中国和印度的,所以中国每年实际的比例应该是高于7%的。

因此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三年的缓冲期可能并不足以把backlog清空,但是应该能清的差不多。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在这三年的缓冲期拿到绿卡,那你会比原来快大概一倍的速度。

接下来的地域保护移除,进入Indian time。印度人现在还剩下多少需要绿卡的人呢?54W – 18W = 36W。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估计,2018年印度人有54W人在排队,排期大概是10年,也就是每年大约是5W4。在这三年的缓冲期之后,中国人的backlog应该排了个差不多,或者有个半年的剩余。我们假设基本排完了,那么:

消化这些印度人大概需要36w / 8w ~= 5年(到最后的时候会把剩下的一些中国人也都消化掉)

也就是说,中国人“寸草不生”的时间,大约是四年,并非nohr1044图片中的六年。

这时候日子已经过去了……8年。抗战胜利了!此时的时间是2027年。

(这里要额外提一下,这个bill里有一个说明,保证在这个act生效之前所有已经交petition的人,不晚于原定的时间拿绿卡。这个政策不知道会具体怎么实施,因为“原定的时间”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确定值。但是就算刚好很靠后的小伙伴也可以看着这个舒心一下,或许形势没有那么糟。)

总结一下上面:

1. 现在还在排期的中国小伙伴,如果你排的很靠前,你应该会更早的拿到绿卡
2. 如果排的很靠后,刚好卡在这个缓冲期内拿不到,那就可能七年之后见了(要看最后no harm这个政策具体怎么实施)。
3. 根据我的估计,如果你现在还没开始排期,那你很可能就八年之后再见了。

八年抗战过去了,我们终于可以迎接曙光了,不是么?

当然不是啦,你怎么会这么天真呢?

别忘了,这八年的绿卡申请,可是一份都没过呢。这可刚泄完洪。在2027年,美国移民局终于处理完了所有2019年的排期,现在要开始处理2019年年底的申请啦!如果你是2019年申请的,在2027年就可以拿到你的绿卡哟!

PS:中国排期史上从未出现过8年的队。

在2019到2027年这八年间,积压了多少份绿卡申请呢?我们可以看一下USCIS给出的2018FY的数据,2018年USCIS一共Approve了13W份的I140 petition,这里包括了EB1、EB2和EB3。我们在这里不做区分,EB1、EB2和EB3一共有12W个名额,别忘了,这里说的还是petition哦!13W份的petition大约等于26w人,也就是说,每年的petition数量大约需要用两年去消化。

你还以为2019年交申请的是49年加入国军?不好意思,从2019年开始,绿卡申请八年起步,晚一年申请,晚两年拿。假如你是2022年提交申请,你需要8+3*2=14年才能拿到绿卡。

所以,只要你是准备申请EB2和EB3的申请者,并且你现在出生了,你都会更晚拿到自己的绿卡。

在这个政策下,已经开始排期的中国人基本是受益者(可能除了部分很晚排的),还在申请EB2和EB3的中国申请者是没有人受益的。EB1和EB5是受益的。Family那边提升到15%是对所有中国人都有利的,因为这个现在排期的国家不到6个,所有不会有这种泄洪效应,影响的只有没排期的国家。

是不是有点反直觉了?为什么?两个原因

1. 排队的印度人实在太多了,按照现在的速度让他们优先,其他人就都别玩了
2. 每年需求的绿卡是每年发的绿卡的两倍,按照这个趋势问题只会越来越大

现在绿卡这边的核心问题是第二个,每年需求30W,你给15W,这个问题只会越来越大,不可能得到解决。和H1b不同的是,H1b抽不到的人很多都放弃了,有一个自动引流的过程,所以包袱不可能无限的增大。而绿卡是一旦I-140批准,可以无限续期在美国。不排除有中间排绿卡排不动了放弃的人,但是这个问题是会无限扩大的,因为印度人不想走。

【高天在一亩三分地帖子里的补充】

2014年年底,一个印度的绿卡申请人发现当时的排期是2009年4月。他估计着,我如果现在申请,那应该差不多五年就拿到了。

五年之后的2019年,他发现排期还是2009年4月。【Warald插话:再过5年,2024年,可能印度人排期也没前进很多。。。】

很多时候在形势变化比较大的时候,用之前的经验得到的结果可能是有偏差的。h1b在6年前连排期都不需要,而现在已经是1/3的概率了。

这几年经济形势比较稳定,大量的留学生和有移民倾向的工作者涌入美国,每年绿卡的申请都大于发的绿卡数量。中国的排期速度这几年比较稳定是中国基本上就在这个7%上下。一旦印度人涌进了这个队伍,这个队伍就会越来越长,越来越长。如果经济形势不变,那等2027年的时候,队伍当然就已经可怕的长了。

当然了,在这几年之间完全有可能来个经济危机,导致所有人失业,绿卡排期大跃进。或者有个什么政策变化。只是如果我们完全按照现在的形势估计未来,那确实是这样的……

本文非专业人士撰写,数据引用和计算都可能有错误和偏差,欢迎指正。

《二》为什么要反对HR1044?尤其是用“灭顶之灾”来形容

Warald来说一下。

白宫请愿需要十万个签名。而现在每年持有F1签证的中国人接近40万,再加上多年来积累的H1B甚至绿卡、公民,只要大家心齐,哪怕参与比例不是很高,凑齐十万个签名不是难事。

但在十几年前,发动中国人凑齐十万个签名是不可能的。每年持F1身份在美国读书的人,只有六七万。人口这么少,无法形成规模,做啥都很难。

在职场也是如此。如果一家公司有10个中国人,老印可能好几十个甚至上百。偶尔有中国人能出头,也会孤掌难鸣。为什么我们华人在职场上被印度人全面压制?势单力孤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信很多同学都知道一个概念:network effect。网络效应的经典例子是手机网络:越多的人拥有手机,手机对于网络中的每个人就越有用。

要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就要达到critical mass。对于手机网络来说,就是一个指标:增加手机用户数。

我们再看看HR1044,这个法案以及其前身,从2011年开始,就不断被印度人顽强的推动。每次被拒绝,过两年又重新杀回来,可见他们对于“绿卡申请取消国家名额限制、增加印度人数”的重视。

一旦取消限制,意味着印度人申请绿卡的瓶颈会被打开,结果是印度人会有更大的人口数,会形成更强的network effect,让更多印度人在方方面面受益。用个通俗的说法:[印度] 人多好办事。

HR1044会给已经在申请绿卡的同学们带来好处。目前中国人排期需要三年,运气好的话,缩短为一年半;有些排期很近了的同学,可能会从等一年缩减为半年。

但是“小幅”加速的代价是扼杀了华人的未来:

1. 有4年(高天的计算)到6年(NoHR1044的计算)的时间,中国人几乎拿不到绿卡
2. 今后中国人申请绿卡要面临漫长的排期,目前等三年即可,将来至少八年、可能要等十几年。
3. 如无特殊事件(移民改革、经济大崩溃等),排期还会更久。

不夸张的说,中国留学生移民美国之路,几乎被堵死。而人数上不来,我们无法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将来更难推出对华人有益的法案等。

在我看来,这就是灭顶之灾。

《三》打算采取行动抗争的同学,能做些什么?

总结一亩三分地“华人参政”版大家的建议。都附带链接了。

1. 手把手教你在Twitter发帖给议员(附还没cosponsor议员名单)

参议院一共100个议员,有34个公开cosponsor这个法案,我们的策略是优先发给剩下66个还没有cosponsor的议员。议员名单、所在州和党派在附件的pdf里。请大家优先给这些议员发信。建议上推特搜索这个名单里的议员并且带hashtag #HR1044 #S386

2. [S386/HR1044] 行动方案讨论

1. 写信给本州参议员反对

参议员对本州居民(注意不只是选民,是居民)负责的,所以议员办公室一般只看本州居民的来信。联系参议员直接填表就好:https://bit.ly/1kyGkev

发信不要再发模板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法案对diversity的伤害就好。

2. 联系Rand Paul,他可能会狙击

S386的最大阻力并不是投票过不了——潜在的支持者有19位共和党议员+45位民主党议员(印裔是民主党票源,民主党有可能抱团投票回报)。相反,是因为国会太忙,来不及辩论这点“小事”。Rand Paul要求辩论,然后排不上议程它就黄了。

3. 给nohr1044.com 组织捐款,促使他们作为lobbyist行动。

3. 在Twitter上反对这个法案

我已经在twitter上参与 #NoHR1044 #HR1044 的讨论,也打算圈我们州的议员,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我的论点论据。希望大家在twitter上相互关注、转发。

4. 关于如何阻止HR1044在参议院通过的一些想法

参议院是每个州有2个议员。而程序员基本上就是在湾区,西雅图,纽约,奥斯汀几个。可以预想的是,加州华州之类的议员会收到大量的反馈。其他的州,尤其是IT行业不是很发达的中部,可能收到的反馈就比较少。。。大家一股脑向各大码工聚集点所在的州发送信息虽然重要,但那只有两票。所以还是要尽量调动各个州的反对者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内布拉斯加州的两票和加州是等权重的。个人感觉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是通过CSSA,联系自己学校的CSSA,(Chinese Student & Scholar Association)。CSSA大概会有公众号之类的,可以引导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这也是和中国学生的前途息息相关。

5. 关于hr1044 请不要发相同模板的邮件给Senator 另附 Block议案的最可行方法

介绍一下Filibuster即拖延战术,是现在最可行的方案。只要至少一个Senator公开反对该法案,该法案就会无法走快速通道免除debate直接floor vote。

今年参议院的本财年剩下的议程非常紧张(议程见https://www.senate.gov/legislative/calendars.htm),要走正规流程这个法案极有可能无法在财年结束前投票。就是说,只要拖到10月1日之后,HR1044就要被自动打回众议院来re-introduce。之前的S.386也是同样的状况

关于HR1044最新进展、更多讨论,敬请一亩三分地“华人参政”版:
https://www.1point3acres.com/bbs/forum-347-1.html

关注HR1044的同学,敬请转发这个文章。
一亩三分地微信公众号里也发布了这个文章:
https://bit.ly/30GeWqX

The post 用数据说话:分析HR1044对中国人的利弊和具体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做什么 appeared first on 美国留学就业规划|Warald咨询.


最后一周还缺20万美元!说说I-1000为什么损害华人利益、行动进展、你如何帮忙

$
0
0

本文由Warald参考反I-1000组织方ACE(American Coalition for Equality)提供的资料 和 义工们在一亩三分地“华人参政版”的帖子撰写。欢迎转载。

Summary:
1. 截至7/18早上捐款突破70万美元,还在持续上升中。目前总资金缺口为20-25万。【往下看详情】
2. 西雅图地区华人义工200人(含拉签名义工、餐馆义卖义工、网络宣传义工等等),连续几个周末收集到大量签名。

什么是I-1000?

华盛顿州在1998年通过了一个法案叫I-200,准则是Equality for All,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公共教育、政府工作等过程中,不能用种族、性别、肤色等因素给予优待。

I-1000对I-200进行了修改。二者区别之处在于如何定义“优待 preferential treatment“。

相关英文原文:
“Preferential treatment” means the act of using race, sex, color, ethnicity, national origin, age, sexual orientation, the presence of any sensory, mental, or physical disability, and honorably discharged veteran or military status as the SOLE qualifying factor to select a lesser qualified candidate over a more qualified candidate for a public education, public employment, or public contracting opportunity.

关键之处是“the sole qualifying factor”,这意味着:政府机构或者公立学校,不可以优待“黑人”,因为这只考虑了一个因素(sole qualifying factor),但是可以优待“黑人”“女性”,因为考虑了两个因素。或者以此类推,只要考虑上面列举出来的中两个或以上的因素,比方说同时考虑race & ethinicity, 或者同时考虑nation origin & sexual orientation, 等等,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管如何组合,华裔,尤其是华裔男性,不会因为任何一项因素被列为会优待的对象的。

再举个例子:
以下符合录取标准的高中生同时申请西雅图华大:
A 白人男生
B 拉美裔男生
C 华裔男生
D 非州裔女生

谁应该被优待,receve preferential treatment?
答曰:D 因为她是非洲裔 + 女生,优待她,并非基于sole qualifying factor,而是基于 two factors。

文字游戏,对吧?I-1000就是要把这种操作合法化。

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同样情况下,优待一下符合多个标准的少数族裔,也可以理解吧?

问题依然在于如何定义“同样情况”,比如今年4月份,华盛顿州降低了做公立学校老师的标准,以前要求通过考试并达到80分,现在没这个要求了。无论是考试90分,还是不及格,大家都“同样情况”

类似的,西雅图华大可以取消所有的录取标准,这样所有高中生就“同样情况”了,直接按照multiple factor来录取 拉美裔女、非洲裔男即可。

西雅图华大亚裔学生比例为25%,而亚裔学生仅占人口比例的7.5%,下面可以被名正言顺的打压了。

I-1000增加了政府的黑幕

这个恐怕是政客一定要通过I-1000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了。I-1000大大增加了政府机关在所有公立教育和就业机会中的权利。I-1000其中一项就是成立一个州长指认的多元化委员会(committee on diversity, inclusion and equality),这个委员会有绝对的权利和解释权来决定到底谁可以被录取,谁可以拿到政府工作机会,谁可以拿到政府的合约。这里面的黑幕以及上述条款的不透明性,无非就是增加了政客操纵资源的机会,根本不可能帮助到I1000号称的弱势群体。

目前I-1000什么进展?

之前也有华人抗议,但是这个法案已经被州参众两院都通过了,下面等州长签字就生效了。

幸好,还有挽回的可能性。

I-1000今年4月29号通过的,如果能在7月28日之前收集12万9811个有效的华州选民签名,则可以强迫Statewide Vote进行公投,重新投票。

实际操作中,有些签名因为种种原因未必有效,预计需要搜集17万以上选民的签名,才能保证”有效“签名的数量。

目前华盛顿州的华人在积极行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希望能收集满签名,达到公投的目的。

今天是7月19,7月27号(hard deadline)要上交所有签名表。在此之前要把余款交给签名公司,拿到他们手中的所有剩余签名表。还有一周时间操作。

听上去就是找人签名而已,很容易啊?为什么要花钱?

正式签名需要是US citizen 并且是华盛顿州居民, 需要注册成为WA voter,拿绿卡的小伙伴或者是H1B/F1等签证的留学生是不能签名的。而且所有签名全部是hard copy签名必须填写在法院通过的统一印刷的签名表上,没有任何网上链接可以搜集签名(WA法律规定),更是加大了难度。

给大家看一下表格大小。图片来自于“北美黄哥”公众号。收集这么多表格,很不容易,向义工们致敬

一名有经验的义工,运气好的操作,是一个小时可以收集到一张签名表的签名,也就是15个。那个要收集17万个签名,也就是至少需要上万个小时,还是保守估计。只靠华人,力量有限,为了更快更多的增加签名,反I-1000行动雇佣了专业的公司来帮忙收集签名。

收集签名也需要专业操作,如果有些信息不对,签名可能作废。签名公司有非常专业的运作方式,熟悉规则,但是使用他们的服务需要钱,需要很多钱。

Let People Vote这个campaign是为了让I-1000上公投(公投编号Referendum Measure 88, 简称R88),按照政府法规专门注册的政治campaign
官网地址: letpeoplevote.org
捐款链接: https://www.letpeoplevote.org/donate/

西雅图很多华人和商家积极行动,截至7/18早上捐款已经突破70万美元,目前总资金缺口为20-25万。

目前收到的最大一笔捐款来自白人,数额 $10000 一万美金

PDC网站(数据公开)显示有多位华人捐款$3000-$8000 美元,有位Zhang Zhen同学更是捐款 $8515。PDC网站数据严重滞后,近期其实还有很多人踊跃捐款。

此外,华州的群众们当然也没有放手,他们自己也组建了义工团队,自己去收集签名。相信在华州读书或者工作的同学可能听说,甚至见到义工了;在一些餐馆里,也看到反I-1000活动宣传。相当一部分义工是微软和亚麻的员工以及家属。捐款人一半以上来自几个大公司的华人员工。

收集的表格:

整理好的文件:

最近收到报告,签名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被盯上,车被砸里面45张签名表被偷。我们要成功了,他们害怕了。

买签名这种操作合法吗?

首先,反I-1000的活动没有出钱收买任何签名。

其次,被雇佣的专业公司也不“出售”签名,而是“出售”收集签名的劳动,他们作为公司,被我们雇佣,然后出人力物力来收集签名,这种操作完全有效。

这里是华盛顿州政府官网链接,有详细说明:

Paid petition signature gathering in Washington: What’s legal and why

支持I-1000的幕后推手,在推动i1000进立法之前也雇佣了专业公司帮忙收集签名,花费150多万。而且他们的组织只有20多万的捐款,现在还欠着签名公司130多万。I-1000通过以后,这个部分大概率又要taxpayer填上:https://www.seattletimes.com/seattle-news/politics/initiative-campaign-to-bring-back-affirmative-action-in-washington-state-is-1-3-million-in-debt/

如何保证捐款的真实性?

所有捐款人的信息都是公开的,可以在华盛顿州政府网站PDC查询(定期更新)
https://www.pdc.wa.gov/browse/campaign-explorer/committee?filer_id=LET%20PV%20008&election_year=2019

我在外地,比如加州、纽约,这事跟我无关吧?
如果WA顺利实行,有了成功的先例,可以想象加州、纽约等好多州也会有人推动类似方案。

我不在华盛顿州,也可以捐款吗?
只要是绿卡或者公民即可,无论地区。

我不是绿卡或者公民,如何出力?
首先,如果你在华盛顿州大西雅图地区,可以做义工,帮忙收集签名,请联系Dennis (微信denniszhong, Email: denniszhong@gmail.com) 加入义工微信群。
本周六日(7/20, 7/21)义工队伍会再次出动收集签名,参见签名event地图: https://tinyurl.com/r88-event-map

其次,无论你人在哪里,都可以支持义卖。

什么是义卖?

西雅图很多华人商家以及个人,以各种方式募捐,有很多餐馆承诺:把义卖收入按照百分比(最高的100%)捐出去支持反I-1000;也有很多人以个人名义,出售物品或者服务,所得收入也捐赠。这些参加义卖的人或者商家老板,有绿卡或者公民,他们可以合法捐款。

义卖名单在此: https://tinyurl.com/allyimai

义卖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但是商家都在西雅图,你必须去西雅图才能消费、得到服务。当然,如果目的纯粹是为了捐钱,可以买了付款但是不要东西,或者作为礼物赠送给你在西雅图的同学、朋友,表示你对华盛顿州华人的支持

捐款拿一亩三分地大米!

所有捐款或者参加义卖的同学,请在这个帖子里上传一张图片(在一亩三分地官方手机APP 里上传图片也很简单)。图片请抹去个人隐私,但是请显示捐款数量。

前100个捐款+上传图片的同学,管理员会加大米奖励,数目为 max(20, 捐款数目的10%)。
也欢迎大家给捐款的同学加大米奖励,对其行为进行肯定和表彰。给别人加分,不会消耗你的大米。

引用地里一位同学的发言:

据说美国州一级的华人运动从来都没有筹到过70万那么多钱。大家看在这是第一个这么大规模的华人运动的份儿上,帮帮我们自己。谢谢!

The post 最后一周还缺20万美元!说说I-1000为什么损害华人利益、行动进展、你如何帮忙 appeared first on 美国留学就业规划|Warald咨询.

第一次赴美新生行李收拾指南

$
0
0

前言: 开学季又到了。对于第一次赴美的同学们来说,如何正确打开收拾行李箱的方式?到底哪些东西值得带?哪些可以直接在美国买?此帖整合了过往地里学长学姐们分享过的整理留学行李箱的经验,来帮助广大同学们避开“新生行李坑”。

药品:在药店可以方便买到的非处方药,也不贵,没必要从国内带,尤其是有车或者居住地附近步行就可以走到药店的,就更没必要带了(美国的各大连锁药店覆盖面很广)。药物有个保质期的问题,带来一年多如果用不上也该扔了,还不如需要的时候去买“新鲜”的。“我怕我来美后买了美国的药,都没人指导我了”,不用担心,处方药有医生、药剂师指导使用,非处方药有药店的药剂师指导使用,而且还有电话咨询。(zach)

茶叶:可以带点普洱呀、茉莉呀,除了中国超市有卖茶叶,但是又不能自己随便挑,龙井呀毛峰的,自己喜欢可以带一些。菊花呀、金银花呀这些中国超市也有,但都不是药方自己配的那种。(zhuo)

其它:花椒、辣椒面呀这些,美国的中国超市也有,带不带无所谓,贵也美贵多少。但是百合这些,如果你有吃的习惯,还是自己带一点,品质好,还便宜。对啦,像我这种热爱炸酱面的人,准备也带几袋甜面酱过去,因为区别就是一个是刀,一个是人民币,数字基本都一样。(zhuo)

穿

正装:为了实习做打算,最好有一套合身的西装带过去,到那边买还是租可能都不太划算,当然如果国内没有的话就不用刻意买了。(dqzw819)

我的经验是,找SWE的工作的话,学校creer fair的时候,基本都是穿正装,公司onsite基本不需要。其实outlet也有卖的,不需要多高质量的,随便买一件也不贵,打折的时候一套好像就100多刀吧。(JackShao)

其它衣服:我真的觉得虽然国内衣服卖的贵些,但是我真的喜欢国内的衣服,这边的衣服,真的太欧美了,我是真的不太喜欢,因为看朋友圈,闺蜜们都穿得好可爱好精致,当然啦,我是买不起这边大牌啦,所以不知道大牌衣服什么水准,但是一般大家穿的什么af之类的,我真的还是不太找到适合自己的,所以我真的建议国内买些衣服来,我现在就是让老妈还有闺蜜去逛街的时候拍照给我,我喜欢的买了给我寄过来或者托人带过来。(sheepmiemie)

床上用品:顺便说说自己想法 确实大多数生活必需品其实美国买并不贵,被子枕头等大件都可以亚马逊提前一两天买好,到了美国就能用上了。(JW_NUAA)

其它: 3C周边产片(手机套/手机膜)。(Bluesky-sun)

电压转换器 如果你有只适用220v的电器而美帝是110v的 不过一般用不上,都是110-240的, 然后如果你近视建议多配一副眼镜,这边配眼镜很贵。(helloworld18)

如果是便宜的可以批量生产的工业制品,不推荐自己带过来,来了美国再买也几乎没有问题。安利AliExpress,就是英文版的1688,手机壳、钢化膜、小的厨房用品以及可可爱爱的很多小东西都有卖,而且非常便宜,几乎和淘宝价格持平,买了好几个小玩意比淘宝直接买还便宜。
    1. 缺点:快递等待周期很长,3-4weeks。适合买不着急用的东西。新品没有淘宝更新快,但是和美帝比起来还是有趣很多。
      优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运费(几毛钱或者是free shipping)。这种可以批量生产的物品也比较便宜。种类多,淘宝上能买到的,这里几乎也可以。
  • 现在的习惯是要买东西先去AliExpress上看一眼,不着急的话就在这上面买了。昨天刚下单了懒人鞋带,就是ins天天推送的那种,这边买$7.9一副,ali上只要$1.8还包邮美国!你值得拥有!(gonggong )

    Udemy前端公开课点评推荐 |学习经验与心得全总结

    $
    0
    0
    前端入门相对容易,但是前端覆盖的知识面广。对于刚开始学习前端的同学们来说,若能更有效更系统地学习前端知识,定能在成为优秀的前端工程师路上事半功倍。此帖整合了Udemy上很好的前端公开课内容。作者贴心地对每门课附上了推荐指数(满分为5个心)。希望想要学习前端的同学们看完此帖少走弯路,早日成为优秀的前端工程师。

    前端基础篇

    The Web Developer Bootcamp

    讲师:Colt Steele
    更新日期:08/2019
    推荐:♥♥♥♥♥

    这门课应该是网页开发入门神课之一(虽然我想说没有之一,可是还真的有另一堂还算不错)。不要看更新的日期好像在最近,在国外的课程评价中都是说他这门用的技术太旧了,但其实也还好。这门课会从最基本的HTML/CSS/JavaScript 开始,然后穿插一些能让入门新手很快有感的小作业,精简美观屌打其他课程。课程中期会加入 jQuery 和 Bootstrap(之前是旧版,一直被人说课程太旧之后,更新到了 Bootstrap 4),然后趁更新的时后放入了一些 JavaScript 的进阶内容,包括作用域、提升(Hoist)和 ‘this’ 的咩咩角角。 课程的最后会手把手带你做一个小全端项目,使用 Node.js、Express.js 以及mongoDB 来建置,然后带一些RESTful/ Cookie/ Session的概念,学完这门大概算登堂入室懂得自己找关键字了。



    Git a Web Developer Job: Mastering the Modern Workflow

    讲师:Brad Schiff
    更新日期:11/2017
    推荐指数:♥♥♥♥

    这门课的最后更新日期是前年十一月,所以裡面用到的技术栈有些是非常旧的版本,可以深深体会到那句「大佬们…别更新了!学不动了 QAQ」。这门课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

    • 使用 jQuery + jQuery-smooth-scroll + waypoints 处理页面滚动
    • 使用 lazysizes 进行页面元素延迟加载
    • 处理 SVG sprites
    • 使用 picturefill 提供不同装置的响应式图片填充
    • 跟你讲 normalize.css 的优点跟怎麽使用
    • CSS 后处理器 PostCSS 的使用
    • gulp + babel + webpack 大礼包,让你知道前端工程化的应用
    • 介绍 CSS 的 class 命名风格:B.E.M
    • 一些简单的 git 操作

    我觉得这一门是非常非常前端的一门课,算是前端入门工程师必备。台湾一些传产的网站前端设计可能都停留在这一个层面,甚至没有使用良好的 CSS 架构。



    The Complete Web Developer in 2019: Zero to Mastery

    讲师:Andrei Neagoie
    更新日期:8/2019
    推荐:♥♥♥♥♥

    这是网页开发入门的另外一堂入门神课,而且 Andrei 这位讲师很优质的是有一个社群平台,而且还算挺活跃,会不定期举办一些专案和挑战给人练习,然后还会有奖品,很潮!缺乏项目经验和 GitHub 协作的人,英文不差的话也可以在这上面和其他地区的人一起完成专案(不过说真的,他们的有些代码写的真的烂透ㄌ) 。 跟 Colt 那门差不多,不过这门的 React实作部分多一点,最后的专案我觉得算是败笔,一个 express.js + node.js + react.js + postgreSQL 有会员登入系统,然后上传图片呼叫一个别人刻好的机器学习 API。 新手来说作为入门第一堂还不错。



    JavaScript: Understanding the Weird Parts

    讲师:Anthony Alicea
    更新日期:08/2015
    推荐:♥♥♥♥♥

    这门课极为推荐想进阶入门 JavaScript 的同学,尤其学过一点作业系统和编译器概念会觉得豁然开朗,甚至会想去研究其他语言。 神课之一。



    JavaScript Algorithms and Data Structures Masterclass

    讲师:Colt Steele
    更新日期:11/2018
    推荐:♥♥♥♥♥

    主要讲资料结构跟演算法,凭良心说其实上得很好。不过我记得好像有些部分的影片是用 ES5 Syntax 去写的,现在已经染到了一种看到 var 就很罪恶的病;然后他有些 coding style 我也不喜欢。 里面有讲到 Dijkstra's Algorithm 蛮让我意外的,甚至有讲说会补上字串的 KMP 算法,已经屌打 Udemy 上其他粪演算法的课了(我指 Jose Portilla)

    前端进阶篇

    The Advanced Web Developer Bootcamp

    讲师:Colt Steele, Elie Schoppik, Tim Garcia, Matt Lane
    更新日期:04/2018
    推荐:♥♥♥

    热门讲师 Colt 的进阶课程,可是也不怎么进阶,找了他实战营的一些小伙伴们来帮忙上课,他的所有课程都会一直提到一个不出镜的助教:他家的猫。

    不同人负责不同部份,最一开始是讲页面动画设计,主要是 CSS3 提供的虚拟类别(pseudo-class)、关键影格(Keyframes),接着讲一下 Flexbox 排版的部分,第一步份小练习又是 Bootstrap…再来第二部分会讲前后端交互,一路会慢慢讲 Fetch、AJAX,当然这部分会涉及到 JavaScript 的异步操作、类别、回调…等,实作部分用 express 和 jQuery 又弄了一个 To-Do List。

    我觉得比较有价值的大概就是介绍了 D3.js 和 SVG 的使用,毕竟现在大家都在大数据大数据嘛!资料视觉化一定要跟风一起潮一下的,这边不难可是很有趣。

    课程的后面迈入了一个奇妙的节奏,开始讲 React/Redux,不过浅浅带过不怎麽深入,最后专案是一个仿 Twitter 功能可是一点都不 Twitter 介面又很丑的全端专案,比起之前的 YelpCamp 多加了一些功能,觉得还是老酒装新瓶没什么新花样。 对了,中间还穿插了一个单元测试的部分,不过也很无趣。



    The Complete Junior to Senior Web Developer Roadmap

    讲师:Andrei Neagoie
    更新日期:07/2019
    推荐:♥♥♥♥

    比较潮一点的技术可以在这门学到一些初浅的东西,不过我认为难度都太低了。不过这堂比较有一点让转职的前端工程师可以再往本科系已知的内容再跨一点,比如资料库的正规化、SSH 连线远端伺服器进行开发,然后讲一些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的概念。 我觉得有带到一些东西,可是深度不够。



    Modern React with Redux

    讲师:Stephen Grider
    更新日期:08/2019
    推荐:♥♥♥♥

    上面一位非常推的讲师,他的课程质量都很棒!这门算是 React/Redux 大礼包,讲的很细很清楚,课程中会使用 draw.io 画的各种图来辅助说明,想要学习怎麽教人写代码也是十分推荐可以参考他的风格。 重点是他有在更新课程,业界良心。但是这门课的专案我觉得都有点丑有点阳春,不过很适合拿来自己实作自己的专案。



    Node with React: Fullstack Web Development

    讲师:Stephen Grider
    更新日期:06/2019
    推荐:♥♥♥♥♥

    如果说已经有 JavaScript 基础想要直接学 React 的话,我更建议直接学这门课而不用买上面那一门(觉得上一门废话太多,不过新手可能比较喜欢),这一门课就一个全端专案,实作一个透过 OAuth 登入还有串接 Stripe API 处理金流的作品。这门课又会把 session/cookie 的概念讲得更清楚一些,尤其在串接 OAuth 和 Stripe 的部分,教学时辅助的图片非常非常棒!甚至有时候我直接看图跳过他讲解就可以继续下去了。 不过我觉得这门最让我惊艳的是他讲解了他在实际开发项目中,如何进行开发与佈署环境的分离,这是目前看到其他课程中不曾有的部分,而且穿插许多实际开发时的 convention 用法!



    The Complete React Developer Course (w/ Hooks and Redux)

    讲师:Andrew Mead
    更新日期:05/2019
    推荐:♥♥♥♥♥

    和 Grider 那门 Modern React and Redux 可以相辅相成。这一门课并不是直接上来就教你使用 ‘create-react-app’ 这样的脚手架工具(boilerplate) 来开发,而是会一步步带你透过 Webpack 来建立自己的脚手架工具(不过很可惜的是使用的是 Webpack 3,跟 Webpack 4 有满多地方不一样,Grider 有另外一门课会教 Webpack 2,听说在 Webpack 5 推出之后他会更新课程)。 主要搭建两个 APP,一个很基础使用 class component 和 stateless component 搭建,并且将资料存放在浏览器的 localstorage;另外一个会使用到 Firebase,这个东西在开发一些简单网页应用和手机应用都非常方便。

    Return Offer工资哪家强?脸书亚麻微软领英丢盒子逐个数!

    $
    0
    0
    8月底了,新学期要开始了,在美国各公司里暑假实习的各位,是不是也在收拾行囊,正在或者已经返校了呢?

    一亩三分地抖包袱版近期有很多小伙伴出来分享了他们的return offer。来,我们找出一些工资数据来看看。

    Facebook_logo_(square)
    Facebook给硕士生的标准包裹:
    股票按照四年发放,签字费sign on只有第一年有,地里一般按照下面公式计算前四年平均收入:
    123000*1.1+220000/4+75000/4 = 209050

    有人在地里说:
    感觉公司人才蛮多的。HR强硬的表示不match offer。

    还有其他同学确认:
    跟HR聊了感觉fb return offer其实都不太需要bid,只有sign on有空间

    FB今年sign on的上限依然是10万美元,所以硕士生的顶配return offer是这样的:
    数目:
    123000*1.1+220000/4+100000/4 = 215300

    有些同学可能会问:博士生是否更高?

    答曰:yes。以下是一个博士包:
    数目:
    150000*1.1+320000/4+75000/4 = 263750

    也有同学表示:
    It seems 160k, 300k, 75k is the most common package.

    数目:
    160000*1.1+300000/4+75000/4 = 269750

    PhD对应着E4,级别比Master(E3)高一级,工资上限也更高:
    地里这位同学,base salary输入有错,应该160000:
    160000*1.1+400000/4+75000/4 = 294750

    不知道是否有人也拿到了10万sign on,那样会超过30万,应该是上限了,跟低端的E5重合:
    160000*1.1+400000/4+75000/4 = 301000

    地里也有很多同学学data science。如果你是fresh DS/Stat/BA master,之前没有很好的工作经历,想拿到Facebook DS summer intern,难度非常非常大,这点跟SDE不同。

    下面是一个博士生的DS return offer,这位博士生之前有过其他公司实习经历。
    在FB,DS职位级别是“IC”,IC4=E3(DS四级跟SDE三级相当)
    150000*1.1+150000/4+40000/4 = 212500

    从数字上来看,IC4跟E3标准包(平均209050一年)相当。

    那地里有没有UIUX的offer呢?很少,好在今年也有同学(谢谢你!)来报了,我们也有信息参考:
    UX的级别也是IC,上图是IC4的return offer:
    130000*1.1+70000/4+70000/4 = 178000

    分享包裹的同学还说:
    大家都知道UX岗的包都比较meh,and this shows.

    今年的return offer绝大多数都给了这个包,虽然比较低,但是并没有听说有招new grad的计划,所以基本只能intern convert。而且绝大部分人随着promotion/performance review的加薪都会跟其他人even out。另外一种途径是社招‍,但是bar奇高无比——think former NYU sociology professor level.

    门槛这么高,相信能拿到internship的同学背景都很厉害,但是收入明显不如DS,更是不如SDE。 很多同学可能知道FB文件是工程师主导,FB对此用工资数字进行了量化。

    谢谢脸小书们的分享。接下来我们欢迎微小软~


    microsoft-80660_960_720
    level 60

    地点:西雅图

    它家签字费不是第一年全给,而是按照年数来发,越往后越多,年终奖金20%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拿到:
    118000*1.2+130000/4+5000 ~ 225000 = 179100 ~ 199100
    该同学表示:
    应该是return 60 level 的标准包,已经和HR argue一遍涨的level,不知道还能不能继续涨

    美本里也有很厉害的同学去大公司做实习,微软给的级别略低,59:
    数目:
    110000*1.1+150000/4+50000/4 = 171000

    有没有微软的同学给讲讲:为什么签字费发放会有两种方案?

    谢谢微小软们的分享,接下来我们看看他家的小弟,领小英的情况~


    lk logo
    作为当年叱咤江湖的FLG三巨头,出手还是很慷慨的,跟Facebook相当,而且过了第一年,股票按季度发很实在。
    数目:
    135000*1.1+200000/4+30000/4 = 206000

    领小英们相比也很幸福。尤其是它家的食堂,很好吃,据说仅次于丢小盒家里?


    dropbox
    丢小盒家里吃的是世界顶级,但零花钱就不是了~
    一亩三分地里汇报的数字:
    130000*1.05+160000/4+35000/4 = 185250

    解决方案:化差距为食量,每天一定要多吃! 假如每天多吃$50,一年不请假,天天吃食堂,可以多吃260*50=13000呢。

    亩小地、X小X们,紧抱丢小盒大腿,求混你家食堂!
    Amazon-Logo-Transparent-PNG-300x300
    亚麻加州的offer:
    亚麻粑粑出了名的扣门,股票分四年发,比例5%, 15%, 40%, 40%,所以第一年就很少了。好在前两年给了不少签字费,不知道是否常见:
    128000+95000*0.05+40000 = 172750

    对了,上周,很多亚小麻在一亩三分地求职版里分享了实习体验,说在粑粑家里感觉其实很好,学到了很多东西;脸小书、推小特等同学也做了分享。尽管每个人的实习体验各不相同(有人没拿到return offer),但相同的是,他们都被管理员加了100-150大米!!!

    哦?有同学想问为什么没有谷歌的return offer数字?

    其实地里谷小歌们也很多的。但是,Facebook把实习生当亲儿子亲闺女,直接给大包裹;谷歌把实习生当上门女婿,人再好也好继续考察,所以谷小歌们还要面试,面过了才有offer。

    实习的同时还要熬夜刷题,心疼谷小歌们三分钟。

    最后,更多公司、其他地区、Senior及以上level,请去抖包袱版查找。也谢谢大家在地里分享信息!

    最最后,想起前段时间,Airbnb一位同学说:[在大家spreadsheet共享工资以后],公司涨了工资,开始很高兴,但是看了看地里的抖包袱版,发现新来的工资依然比我高,于是怒气冲冲的接着刷地里面经了~~



    What's your story?

    在亚麻实习但没有拿到return offer |这里是一份实习经验教训总结和过来人的经验反馈

    $
    0
    0
    作者sunia
    发布在一亩三分地
    北美求职版

    感谢rogerlin1234, acpoint, biomedicineman, lxxxxxxx在评论区的经验分享

    前言:

    作者sunia 发布在一亩三分地 北美求职版 感谢rogerlin1234, , biomedicineman, lxxxxxxx在评论区的经验分享
    就要离开西雅图了,自己在开学之前终于甩开了悲伤愤怒之类的负面情绪,能理性的审视在这段实习中的问题了。所以想在西雅图的最后一天对这段经历做一个总结。到最后发现,纠结没拿到return的结果,到底是mgr的错更多还是自己的问题更大其实是一件不太有意义的事。就像分手之后骂ex也不能解决问题一样,如果能学到任何东西,也不算白来一趟(更何况还带走了收入)。

    我的情况:

    一开始分到的组其实就有点不妙,是一个全新的组。新的程度大概就是我加入之后的一个星期,组里吃了唯一一顿team lunch,为了庆祝组的成立。组里人丁稀少,一个senior mgr,一个SDE2,一个SDE3,一共三个人。这个略坑的开头让我想可能也是有好有坏吧,好的是可能组里很缺人会把我留下,坏的是可能组很新,不知道会分给我一个什么项目。

    Mgr给我的项目就是一个business requirement。没有任何技术的前提。Mentor和我说,她会带着我step by step做,让我不要担心。

    第一周的时候,我mentor让我随便写点什么query探索一下软件怎么用。即使作为一个warm up也显得过于随意。这个warm up没有用到任何内部的工具练习,完全就是谷歌一些tutorial随意的测试一下。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她这么随意的让用外部工具写code。后来我才知道是因为她根本不懂怎么用大组常用的方法来写。她这种想到哪做到哪的态度其实已经让我有点慌了,但做的过程中每当我提到之后要怎么design的时候她就会说让我不要想这么多,我们会step by step。然而当我和mgr 1on1 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mgr也说了类似的话,说你要take baby step,完成每个小目标就好。中间的过程就变得很tough,mgr开始休假2周,而mentor丝毫不懂要怎么我需要用哪些内部工具来完成每个她所说的step。常规操作就是问别人后甩wiki给我,那些wiki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她会说我也不知道这个对不对,但是你可以都看看。一旦我在config或者任何关于内部工具不太明白的地方卡壳了,她的操作就是甩我3个我早就看过的sage链接,仿佛她是我的专属搜索引擎。大部分情况下我只好问别的组懂技术的人,但毕竟其他组的人不知道我的整体需求,沟通起来也会浪费大量时间+走弯路,真的特别感谢隔壁组的中国大佬,如果不是他carry可能我中途已经quit了因为实在得到太少的support。

    就这样过了几周,我mgr度假回来了。他看我的进度很慢就稍微说了一些negative的话,比如他觉得我做太慢,是不是没有深度理解project的。我当时很委屈但一辩解好像自己就会哭出声(性格过分软弱)就强忍着没有再聊。Mgr肯定也看出来了我有负面情绪就让我mentor找我聊。我说了我的隐患之后,我的mentor稍微改变了一点。她之后对我的态度异常的亲切,帮我把scope明确了一下(叫这个scope1.0吧),然后在倒数第五周的样子她就说为了demo能顺利让我再次把scope缩小(叫这个scope2.0吧),确保演示没有任何问题。每次我说我想多做一些什么的时候她就会说you don't need to。她这种奇异的态度后来我才理解是什么意思,抱着疑惑我做完scope2.0也顺带完成了scope1.0 的东西,因为实在感觉有点不安,但她那时候的态度已经是毫不在意了。然后她告诉我她要去休假,我的最后三周她都不在。

    最后三周我彻底感觉到了一切都没戏了。我把我做的东西交了cr,我mentor在休假前一天在chime上说要帮我看一眼给一点comment。但她chime说完这句话之后,不管我发什么msg都是“sent”状态(也就是已发送,她根本没看我发的任何msg),chime都不读,cr也是不可能帮我看的。组里还剩一个SDE3,他忙得昏天暗地我发的东西根本不会瞅一眼,有人可能会说可以去push,但连他自己带的intern去push他,他都是直接拒绝。我的priority就更低了。Mgr除了看我的slides做得怎么样,其他的全部放养。看了好几遍slides之后,他又说你slides做得差不多了,应该能做点别的事吧(其实这句也是强暗示)。但是由于没有design也没有cr的comment我不能做什么,我只好完善code,和写还是没人看的unit tests。

    最后一周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放养状态了,mgr还在倒数第二周的 1on1 和我说你还有什么想explore的就最后一周加吧,不要留下遗憾(这句也是暗示)。最后的最后,mgr最后连告别的team lunch也没安排好,而组里仅剩的SDE3最后一天wfh,连告别都没有和我们说(我们包括我和他带的intern)。



    我的feedback:

    说一下mgr给的feedback。他先扯了一通bar raiser是怎么评价intern的(很多帖子里谈过这个流程我就不赘述了)。最后他说的feedback就是认为我缺乏dive deep,很多问题我没有自己提出一些solutions,所以我也没有和他们argue,总是在说yes(大概就是没backbone吧)。当然最关键的问题最后他才说。他说尽管我deliver了result,但他觉得我的speed有点慢,最后scope一再的缩小所以很难打动bar raiser。feedback说的东西大部分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所以也没有太多的追问。他虽然说了很多,但重点就是觉得我做的太慢,如果我能把一开始他说的那个business requirement完美的完成,其他的问题也不会是什么问题。



    经验教训:

    第一点就是一定要拥有一个你的design doc。虽然我在开始的时候提过几次design的事,但可能因为我没有明确的说到要写doc,导致mgr和mentor并没有get到我的想法。所以不管怎样一定要强硬一点,如果对于project有任何质疑不管是前三周还是前四周,一定要提出来(第一个月提出来都并不晚)。并且一定要明确design,不管其他人用什么话搪塞(比如虚无的baby steps之类的话)。

    第二点:其次就是理解和沟通吧。经历过不愉快的 1on1 之后,为了掩饰自己的慌乱,每次 1on1 我和mgr都在粉饰太平,他没有再说negative的评价。但其实过程中mgr还是会暗示,比如他希望我能多做一些xxx,多explore一些xxx,他不会直接说我做的太慢了,没达到expectation(会不会直接说可能和mgr的性格有关吧)。

    另外关于我mentor中途改scope,然后mgr最后又说我的scope太小的问题。我的理解是,我mentor的思路是你不要勉强自己,能做到什么是什么,做不到说明你就是没这个能力。而mgr的思路可能很简单,他并不在意我过程是否struggle,他只是想看到我能按他预想的那样出活,出不了就是菜。也许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和我的mentor和mgr思路一样的人。了解mentor和mgr的思路更好的对症下药(除非他们无药可救),去沟通,表达一下自己的需求,勇敢一点积极一点。

    最后就是关于自己心态吧。在这个实习过程中,患得患失不断加倍,经常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很迷茫,在办公室呆到8,9点,回家了心里也只有对工作的担忧,连娱乐都不想娱乐觉得思考娱乐的东西都是在浪费体力。但有时候人就是越想得到什么,就越会失去什么,因为对周遭的一切做阅读理解(我mgr的态度,我mentor的态度),所以和mgr还有mentor的交流也变得唯唯诺诺(缺乏backbone)。以为自己做好了他们说的东西就能平稳的滑过吧(毕竟从头到尾没有过让我推倒重来的时刻)。既然我内心一开始就有对project的不确定,就应该在当时就努力的为自己争取,时间越长做得越久自己的态度就越被动,对return的过度在意反而束缚了自己。不管做什么,还是要听从自己的内心,争取了,至少无愧于心。

    回学校之后大概会没有很多时间来反思自己到底还做错了些什么,因为会想先努力找工作再说(卑微)。用这个帖子记录下来实习的经历,可能以后再看到的时候又会有新的感悟或者是改变了以前的一些看法也可以添加,说不定对未来的工作也会有帮助。希望这些感受也能帮助到大家一点(引以为戒?)。



    有着相似实习经历的小伙伴们的留言:


    rogerlin1234

    你的亚麻实习 经历跟我之前的太像了, 你可以看我发过的帖子,我可能比你更惨。

    我当时也是1. Scope 不明确;2. Mentor 啥也不懂 只会让我自己去搜。后来我干脆就不去问他了。Mentor 还故意坑 Intern。3. manager 度假回来觉得我进度太慢,但是从来不反省自己给的 Scope 是否合适,以及mentor是否提供足够的帮助。4. 组里的人大都忙着自己的事,不喜欢帮助别人。

    反正其实有这么差的实习体验,换做是谁,都不会想回亚麻的。离开了亚麻,现在去了新公司觉得很开心。氛围很好。另外亚麻实习拿不到return的人最后基本上都去了待遇和氛围更好的公司,这个定律一直没有变过哈哈。

    还有最后一点,不要总是觉得是我们自己做错了什么,需要反思什么。一开始太卑微觉得亚麻爸爸高高在上 什么都是对的,现在回过来看真的是笑话。

    因为太患得患失,所以即便实习时受了很大不公平对待也不敢说出来,最后还被manager 误以为是自己无能,其实最无能的是那个manager 罢了 !!



    acpoint

    想说这个mentor有可能也是第一次做mentor,没啥经验。

    我当时还在写design doc的时候也觉得我mentor有问题,不清楚我project的scope。

    跟我1:1,看我写的draft也一直给我各种destructive feedback (就类似那种“都是你的错”的态度)。Mentor自己为人自大常常跟组里的人发生争执,包括争执我project scope应该是怎样的之类的,我当时非常非常的无语。

    然后我就很生气,开门见山直接给我mgr说我能不能换个mentor。当时是打定主意,大不了不拿return,我不要受这个气。也给我mgr看了一些我mentor跟我的conversation。最后我mgr站我,但是并没给我换mentor,而是跟我说让我学着好好相处。

    后来我就不怎么问mentor技术方面的东西(因为我觉得他不懂)。经常去找组里的senior讨论,但是我CR什么的还是主要是我mentor看。因为我之前complain过,我mgr又站我。所以到实习的中后期我mentor也没怎么怠慢我的CR,基本都是及时给comment,及时approve的。就这么一点一点地把project做完了。

    最近我return回去了,他也不再是我的mentor了。我这个前mentor还特地约了1:1找我聊天,给我解释为什么我实习的时候会有那么不好的体验。说了一堆他自身的问题(比如他从小母亲就不爱他,所以他不知道该怎么爱自己。他当时对公司很resentful,觉得做我mentor是公司给他的额外的workload之类的)。整整说了半个小时, 我也是被吓到不敢说什么,就说都过去的事情了,不要多想。你当时不是帮我拿到return了么23333。

    然后准备下周约mgr聊一下应该怎么消化我前mentor这个1:1的内容(为什么要给我说他幼年经历/家庭经历什么的。I'm a bit concerned。



    biomedicineman

    看到大家讨论热烈,我就再多说两句。

    一句话:这些,其实,都很正常。

    从眼前来说,实习本身就是个高难度的事情,intern的难度其实比full-time new employee要大很多。一个新来的全职员工一般有三个月时间ramp up,有足够的时间熟悉整个系统。期间大家对你期待不会太高。同时因为是全职员工,是未来要天天打交道有利共同利益的,大家自然也会看重一点。人性都如此。

    而一个小小的intern,首先只是个打着employee名号的contractor而已。干了两三个月可能就此生不复相见,所以mentor可能压根不信任你,或者压根懒得鸟你。更主要的是,大公司内部那些internal tool/code review就够大家喝好几壶了。尤其Amazon这种training只有三天的公司。所以intern要非常辛苦努力的迅速学会这些东西。同时你也不能dive too deep,因为你没有时间。全职新人有三个月时间来熟悉系统,而你三个月后就要deliver东西作报告走人了。

    另外,从长远来看,遇到这些困难才是常态。未来总会遇到不同的技术困难吧?总要不停学习新的技术吧?junior阶段总要不停刷题吧?未来会有无穷无尽的政治斗争,利益斗争。跟同组人的peer pressure,跟manager性格不合,自己做了manager后可能跟手下处不来,或者遇到金融危机自己被裁员等等等等。那些目前没遭遇困境的人,只是目前侥幸而已。所以经历这些都是迟早的,而且越早越好。

    变化,困境,斗争;这些是人生永恒的主题。环境在变化,你不跟上时代就要被淘汰;变化会带来困境,困境会逼迫你去斗争。

    所以,一个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在于,面对变化困境的时候,你的态度和能力。GET OVER IT。举个例子,纽约前市长Michael Bloomberg,其实他年轻的时候在投行顺风顺水,年少得志。但没想到39岁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被开除。但他这个强者的风格就是失业第二天就去找工作,后来办了彭博。如果没有这些被裁的失败,也就没后面创业的成功。所以危机==转机。把“危机”这个词拆开,一个“危”,一个“机”,意思就是危难的时候反而有机遇。

    真的,我过去都写不出这些文字。看到这些文字觉得跟读者/知音/豆瓣上那些文青小清新一样白痴+心灵鸡汤。其实现在才明白,因为曾经自己只是隔岸观火,没真切体会。真切体会后才明白,就是这些个道理。



    lxxxxxxx
    我们组的实习生也改了scope,给改scope的时候是真的觉得他基础太差了。一开始预想的scope肯定是做不完的,让他先完成一些小的goal总比一直盯着最大的scope要更容易完成一些东西嘛。如果一切都很顺畅就不会需要改scope了,改scope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出现挺比较大的问题了。 一般intern的项目都跟学校那种老师设计好 助教可以帮你de任何bug的项目不一样,都是一个点子,然后稍微分析下可行性觉得ok,找个mentor稍微准备一下。你这个项目他也没做过,很多问题他不能解决没什么值得吐槽的。你自己当了mentor就知道了,遇到比较麻烦的bug还是得网上搜各种方法帮你试。你manager说你不够dive deep的问题,你有没有遇到一个问题就直接去问mentor解决方案?而不是告诉你的mentor这个是问题,我进行了ABC的试验或者是我有DEF的想法寻求他的意见?这哪怕在亚麻之外也都是一个很影响好感的事情吧。我知道你肯定是提前做过调查的,但是让别人知道你有做过调查也很重要,尤其是在你们不熟悉的情况下,汇报工作越详细越好嘛。

    关于你说的design doc的事情,我感觉你如果真想写一个doc做记录做plan他们也不会拒绝吧?Manager和mentor没get到你的想法我不太懂你什么意思,但是如果你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plan,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何break down你的task然后安排在有限的时间里,那会是一个非常亮的点。

    你的manager和你的mentor甚至相关组员都会每周sync up的,所以他对你的项目了解是多角度的,而不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你如果能够条理清楚地告诉他现在的进度以及blocker,以及你有的解决方案和自信程度,这才是他所想要看到的你的能力所在。而不是你所谓的“粉饰太平”,这样的话manager可能只会觉得你要么对自己的项目理解和管理能力不够,要么觉得你这个人不可信赖不真实汇报情况。你想想如果你有个同事 半年的项目天天汇报说没问题很顺利,deadline前两天说问题可大了做不了之类的,当manager的岂不是要炸了。

    放养太正常了,因为大家工作都很忙。其实给mentor分配到大概每个sprint也就2-4个points来带实习生做多?所以应该是1-2天每2周的工作量,不可能完全babysit人的。实习生越独立就越会刷好感。而且实习真的好累好累好累好累啊,比全职累和压力大多了。你也别太被自己有点感动了,中国来的实习生感觉基本都是天天加班周末狂赶的吧。我实习的时候我们组一个美国人还天天呆到10点多才回家第二天9点就来了。他们这么要求wlb的人。

    Patpat楼主,我感觉你的mentor应该是一个在别的组呆的时间比较久然后来了这个新组的。如果运气好碰上一个第一次当mentor的人又比较负责的那种,大都怕自己出错,都会很详细地去整理调研这个项目。这种情况实习生就比较舒服要解决的那些不确定的因素也会少很多。其实公司这么大每个组直接bar真的也不一样,有的时候真的是像楼主所说的这样就真的比较惨一点,心疼你。

    【最重要 敲黑板】实习(甚至是工作)起码我个人觉得对于普通程序员来说,真的最重要的不是你写代码多牛逼多么犄角旮旯的bug都能解决 (当然你特别牛逼到impress别人除外),更重要的是你的manager和mentor 组员他们愿不愿意跟你一起工作。也就是你要展现你的那些软实力,能够很好地管理项目,独立地完成东西,项目绝对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难点,有没有办法自己攻破之类的。因为给不给offer的标准其实没你想的那么严格,哪怕你跟SDE是有一个gap也不要紧的!那个决定的会完全可以说你有足够潜力能够在入职后6个月去fix这些gap,那么就完全没有问题。所以不光写项目,跟组员打成一片真的说不定更重要。而且很经常性地甚至每周去要feedback是一个特别好的习惯,因为你不去问他们也不会想。同时每周这样交流一下,你就可以慢慢证明例如之前你哪些没做好的地方最近在改得越来越好了,让他们感觉到你在一直make progress,这就会非常有利于到时候他们给你写评价的时候举出很好的例子。

    Mentor和manager都是来帮你拿return offer,而不是卡你的,bar raiser才是拿来卡人的。如果intern能拿到return对于mentor和manager都是双赢的事情所以如果一开始把他们当做战友,而不是对立面当成要打的boss,会不会也许更容易?祝福你接下来找工作一切顺利!!!没拿到亚麻的全都能去更好的公司的!!!!
    Viewing all 105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