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美国留学就业生活攻略
Viewing all 105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在美国投资房地产的一点经验 |自住房还是投资房 |如何将买房收益最大化

$
0
0
本文由agener
发表在一亩三分地
海外生活板块


首先,我的投资有的都没有结束,谈不上成功。我感觉更是存在失败的可能和风险,但是说经历,我个人觉得还是可以有一些分享的。

坐标西雅图, 本人不是agent,也不专业从事地产行业。只是用个人有限的存款做一点地产方面的投资。

个人喜欢看房子。缘于对地产的兴趣, 考虑到分散投资的动机,开始涉入地产投资。我和别人合伙过去从事过旧屋翻新的项目, 也在法院拍到过foreclosure的房子, 买到过毒枭的房子,也买过180度的湖景房,用3万块钱在轻轨附近获得过一块未开发的地产,也利用信息不平等买到了今年会up zone的地。目前正在进行一个拆一建多的项目, 也有房子就是做简单的出租。

但是今天我想分享的是买房投资经验是针对刚刚开始有投资想法的朋友们。我的想法对于很多有经验的人而言应该是没有什么营养的,但是我觉得重要的经验还是值得传播的。这里我先分解地说我觉得最重要的5点:


先自住再投资


投资不必要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做的事情, 但是自住是,至少是首先需要的。我见到很多朋友,对住房的位置和质量有要求,但是买不起达到这个要求的房子。所以他们都会先买一个投资房,防止市场上涨太快,错过财富增长的机会。我觉得这样做依然是支持我的这个观点的,因为他们的目标依然首先是自住。当他们买自住房的时候,他们势必是会卖掉投资房的。所以, 如果你一心想着投资,而忽视了自住的需求, 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分开自住和投资的需求


很多小朋友在买第一套房的时候,总是说我既要自己住又要有投资性。虽然很多业主在自住多年以后发现自己的房子升值了不少。但是在买房时把投资和自住放在一起考虑,是不会作出一个好的选择的。为什么呢? 因为自住房买的是喜欢, 而投资房买的是数字。而数字和喜欢在绝大部分时候恰恰是矛盾的。原因有二:第一,好的自住房你喜欢别人也会喜欢,便宜的价格你一定买不到。第二,好的投资房,绝大多数是不适合你自住的。比如一个租售比很高的差区公寓, 不管是出于学区或面积或安全,都不太可能是你想自己住很多年的, 但不能说它就是一个差的投资房。因为有潜力,随着时间的迁移,区会慢慢变好,租金会慢慢上涨, 多年以后依然会带来很好的回报。


有耐心,有风险意识


买房子绝对不会是一笔小的开销,也不像买个几百股goog/FB的股票。你不仅需要维护、需要交税、需要保险, 你也不能想卖就卖。贷款买房还要长期背负债务,每月按时支付月供。一些成本是经济方面的, 另外一些则是精力方面的。你会失去经济方面的灵活性和同时增加长期的责任感。房产的回报,并不能简单在短时间内实现。 在快速短期的市场变化下, 更是可能会赔钱。所以,除了财务方面需要认真计划,也需要考虑个人生活有没有太多精力去打理。 在需求旺盛的地区和时间上, 很可能租金是无法覆盖月供的。这个时候要想清楚,为什么要投资, 回报到底是什么。如果想清楚了,精力缺不够,宁愿多赔一点钱,交给好的房产管理和好的房产经纪是有很大帮助的。


天时和地利


投资的时机和地点。房产投资有很多要素, 首当其冲的就是天时和地利。买入房产要知道现在是周期的意识, 虽然没有人能预测市场的变化, 但是增加周期的意思确实能帮助你回避不必要的风险。比如你不会把所有的投资都放在周期的同一个时段来进行,而是分成不同时间来做。当然如果你只能做一次,建议先购买自住房。如果已有自住房, 除非你对进入时机非常有信心,不然可以把投资房放在周期的不同相位来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个都市圈, 不同社区或城镇的周期都不是完全同步的。其次,就是地利,老外也信风水,里面是有一些道理的。交通方便的地方,不管是出租还是卖房,都会相对容易。但有噪音有污染的房子,不管是出租还是出售都会有难度。一定要从生活经验的角度去认真观察。有的并不明显,比如后院藏有高压线,看房错过了火车的噪音。但是,有的投资房,对于你而言很远,但是对于很多租客和买家并不远, 所以你并不能简单用自己的交通时间来判断一个房子的便利程度。


注意积累经验


注意积累经验。房子的价值是由地和房两部分组成的,不管是自住房还是投资房,都要有很强的意识。经验的累计会告诉你, 哪些区的地会有潜力增长,哪些区会维持高端大气的地位,哪些区的地会长期低迷。同时经验的累计也会告诉你,什么房子可以改造出更高的价值,什么房子只能拆除重修,什么房子可以低成本长期出租而不会贬值太多。市场上很多deal 都是在地和房的价值不匹配的时候产生的, 同时市场上很多陷阱也是因为这个方面错误的观察和判断产生的。



Q&A Session



silence_shadow:

加米了,学习了。老哥讲了很多high level的,想具体请教一下预算80~100w 在Seattle downtown上班会比较推荐买哪里的房呢?目前看greenlake和fremont都挺不错的,但感觉东区Kirkland那边更有投资潜力 但房子会相对稍微差一点。谢谢!

楼主:

80-100万,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要结合你自己的需求来买。Greenlake/Fremont是稳定靠谱的区,这两个区家庭比较年轻,也有很好的工作。稳定的区短期看价位高,但长期看也有好的投资性。总的来讲,eastside 更稳定更适合成熟家庭居住,学校好一些房子新一点大一点。但对于你而言会不会太远呢?你一个人开车上下班空住一个大房是不值得的, 但是如果你有孩子在东区读书或配偶在东区工作,那你开车来西雅图上班也就是为家庭付出一点点,那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你需要考虑的是住多久?家庭目前的人数和未来的人数?目前工作和未来工作地点?对小孩什么时候上学。希望你的规划是能满足七八年内可能的需求的。 如果你觉得三年以后就想不到了,建议就近少花钱,甚至租房。不用一步到位。未来要想住大房子,还可以换,只要你的收入在你的这个梯队里,就不怕掉队。



crazycodyman:

楼主能不能分享下国内房产的投资?

楼主:

我国内无房,不怕无房,没有自住需求,投资也不能管理,租房又不划算,看涨不如在美国买股票。父母年龄大了,我鼓励他们也不要买投资房。多花钱改善生活,吃到肚里用在手里的才是真金实银。



LuckyGemini:

全文看下来,我有一个疑惑,老外真的信风水吗?

楼主:

有吧, 信的都会和你吹。比如上个月卖房子的白人老阿姨给我说的,说后院那条小溪带财,因为风水说水能带财。很久以前一次野炊一个摩根斯坦利的白人投资人和我吹风水吹了一下午


从Facebook海归到国内互联网公司高管 |国内职场误区

$
0
0
作者 alexwy
发布于 一亩三分地
回国求职版

我在美国学习工作十多年,最后一份工作是FB。回国两年半,刚开始在大公司做技术VP,现在主要看独角兽级别公司 CTO 职位,拿过不少offer。

两年多观察下来,国内的机会确实比硅谷多很多。硅谷FB差不多应该是晋升最快的大公司了,我在的时候一年 E4到E6 的认识好多个,现在3年能到E6已经宇宙速度了。大部分人一辈子也到不了 E7。新一批上市公司跟 FG 比差太多,目前也没有什么其他好苗子。相比之下,国内独角兽应该超过一百家了。社会也确实因为这些公司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坐坐地铁,周围每个人都拿着手机,看的东西五花八门,很多应用你可能都没听说过。资本投入也是十分巨大的,能够 beat FG offer 的公司非常多。

我经常回硅谷。每次回来跟周围人聊天,发现想回国发展的人非常多,但是信息不对称,有很多认知上的误区。这里我想结合我的一些经历,分享一些经验教训。

误区一
现在已经错过了海归的黄金时期


现在出国的人越来越多,回国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至少在互联网公司,管理层的海归跟硅谷里的华人高管一样少。尤其缺乏新一代FANG这些公司回来的。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的破灭,国内几乎所有的公司,哪怕传统行业,都深刻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迫切希望从业务驱动转向技术驱动。这个东西,没深厚的海外求学、工作背景,只是出国考察一圈很难明白怎么操作。所以很多公司现在都明确跟猎头提出需要海外背景的高管。连公务员都有很多职位必须或者优先海外背景了。甚至对留学国家、学校排名、公司背景都提出明确要求。所以我觉得海归这个事情,需求是长期的,只是不同时期需要的人不一样。现在国家富裕了,门槛虽然更高,但是机会也更多。



误区二
国内人情世故太厉害,回去没法适应


国内确实不如国外讲诚信。互联网公司技术部门相对单纯一些,但是也有很多国情的东西。比如我之前老板就明确说让我多招“自己人”,培养“嫡系”,然后认为晋升时候偏袒自己下属是应该的。部门之间互相瞧不起、不合作是常态。自己部门也不省心,很多下属不愿意或者不会做的事情是不会直接告诉你的,就这么拖着。这些事确实很烦人,但是也恰恰是公司需要海归的原因。比如很多国内管理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客观评价技术人员的绩效,加上极度没有安全感,所以才会提拔自己人。

但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国内公司的政治跟国外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国内技术管理层大部分都是技术出身的,转管理也没有任何培训或者辅导,全凭自己摸索。做到总监了,群里对骂也是常事。所以你稍微情商高一点,在国外职场锻炼过,至少可以做到:1. 表达清楚,不浮夸、不卑微,实事求是,不滥用形容词;2. 待人处事职业化,就事论事,不针对个人;3. 多鼓励、少批评、不抱怨。那你至少在非技术层面就比大部分国内管理者强了。

相比之下,国外大公司的政治,我觉得非英语母语的人是完全没希望的。虽然基本沟通大家都没问题,但是职场上人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情,华人需要3-5句很正常。谁有那个耐心听你说。大家应该都见过那些把方的说成圆的还让你无言以对的烙印。在 FB 跟高管开产品 review 会议应该是感受最强烈的,这也是 FB 产品经理几乎没有华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吧。回来以后很多同事夸我口才好,我没好意思说国外我从读书时候开始就一直被批评是只做技术不会沟通的。



误区三
国内最缺的是技术,我做好技术机会就多


这个问题我经常被人问到。国内对美国的技术是非常关注的。你如果回国交流或者开会,可能被问最多的就是技术问题。但是其实现在,各种开源还有论文,至少在 IT 领域,基本没有什么秘密了。加上国内外的技术栈完全不一样,你会的东西可能回来一点用没有。AI 领域可能是一个唯一的例外,技术做好了像贾大神,回国能去阿里做 VP。但是这种我觉得一方面很难,另一方面这种机会也会越来越少。等你 AI 方面做到他的深度,可能到时候也没有 AI 方面 VP 的坑了。那国内到底最需要什么呢?简单的说,希望你用国外的方法能把整个团队带动起来,而不是某一个细分领域的单点突破。

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是不是管理岗的背景更吃香。这个也很有意思,FB 管理层虽然中国人很多,但是回来做高管的好像一个都没有,创业的倒有不少,但是也是CEO,COO之类的非技术角色。硅谷 G 的管理层回来的也没怎么见过,偶尔有国内 G 的管理岗跳槽去做高管的。我没在国外做过管理岗所以也没有什么经验。不过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国内技术管理岗对技术要求很高的,不懂技术架不住团队的,因为国内往往都是团队技术最牛的做管理。这个跟国外很不一样,国内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不喜欢职业经理人这种。



误区四
回国找大公司比较好,以后跳小公司起点高


我觉得这个因人而异了。如果你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光荣退休,国外肯定比国内好。当然因为家庭或者其他需要必须回来就没办法。不过IT行业30年河东30年河西,年轻时候叱咤风云50多了被layoff我看到好多。MSR-SV好几个图灵奖说关也就关了。最稳的还是公务员,国内外都一样。如果回国是为了更好的机会更快的发展,那大公司就完全不合适了。首先,海归在大公司成长相对本土整体还是比较慢的。最起码人脉差太多。

另外你去大公司都是被同化的,阿里华为这样的公司文化,比FB还强。虽然管理层可能很有危机感,非常想变化,但是你要去宣扬一些不同的东西,都不一定有发言的机会,别说推动了。海归背景很难发挥优势。变化总是从小公司开始的。其次,你可能会发现,以后你换工作,别人永远都是关心你海外做的事情,因为国内阿里腾讯背景求职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Q&A Session
欢迎同学们到论坛与原作者交流!


PhantomFan :
感谢LZ分享!因为也在考虑以后回国发展。想问一下LZ国内公司在工作经验上更看重什么呢?在UAP这类刚上市/马上上市的公司的工作经验和FG比,含金量会低吗?需不需要再去FG镀一层金?

楼主:
说实话,国内还是有人只看 FG 的。很大一个原因大家对国外完全不了解。随便参观一下,看看几篇文章,是完全不够的,所以只看品牌。但是我觉得如果你在 UAP 现在有好的项目,有潜力做 tech lead,就没必要跳槽重新来过耽误时间。



biomedicineman:
不晓得LZ是否了解国内金融行业或者fintech如何呢?

楼主: 我现在就算是金融行业。国内前几年 p2p 贷款泡沫你应该知道。现在 p2p 基本做不起来了。但是整体上,金融行业又大又乱,肯定还是会有大变化的。如果你是海外背景,建议一定要找个本土的行业专家,不要去那种纯技术的创业公司。这里面行业知识,政府关系,各种人脉,错综复杂。如果这个专家能够重视技术那就最好了。



emersonxsu:
不知道国内的普遍的work life balance和您在fb的时候相比呢?我觉得我可以增加20% ,但是如果再多的话 估计长期的话就会burnout了。我一直努力做队伍中最辛苦的,以身作则,但是不知道这招在国内会不会累吐血。

楼主:

FB 早晚期是很不一样的。Google+ launch 的时候,FB 第一次 lockdown,公司食堂和班车都是7天不停的,周日下午允许家人来探亲。Mark 当时的帖子抱怨公司周日人太少现在还在应该。我走的时候,周末去公司纽约office,四层楼一个人都没有,空调都不开。你想工作都没用,因为那时候的 FB 已经不是单打独斗能搞定的 FB 了。某种程度也是因为这个才回来。总体上我赞同马云对996的说法,能有机会996,体验一年 E4-E6,是幸运的。如果想balance,想养老,当然是美国好。但是打卡是比较让人郁闷的事情。国内远程工作的基础设施比较差,比如会议系统,基本只有大厂有。如果你做管理,会好一些。纯互联网公司也要好一些。太硅谷化的公司比如摩拜也不一定是好选择。



emersonxsu:
我一直在想,如果回国进入独角兽或者大厂。需要对自己这一块知道多广多深?因为lead的人多了,很多项目细节我都没精力把握了。如果要我去新公司重现都会很困难。目前感觉广度在百分之七八十,深度在百分之四五十(假设一个五六十人的BAT level的团队,20人左右的FG团队)。这样回国带队伍会不会死的很惨?需要提升广度还是深度?还是其他技能,比如softskills?

楼主:
独角兽和大厂很不一样。大厂基本什么都有人做了,就算挂羊头卖狗肉,整体系统还是五脏俱全的。国内又不会经常更新换代重写,所以如果是希望你引进新技术的话只要把核心算法提高一下,增加几个百分点,可能就很不错了。你想要重写,没有人脉和超强执行力基本不太可能。所以我觉得深度比较重要。独角兽就很不一样了,技术一般都是很差的,可能你要从无到有搭建。加上资源有限,招聘也很痛,你能做个国外系统的3-4成可能就很不错了。所以广度更重要一些。个人理解。



justinyz:
楼主您好,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如果new grad在国内BAT TMD这样厂子工作 3-4年,再回到美国的话,在哪一些方面上会有优势,在哪一些方面会有劣势呢? 如果刚毕业,在国内BAT和美国的二线互联网大厂,比如说 oracle, cisco之间应该如何选择呢(假设即使回国了也还能再回来)?

楼主:
美国公司,尤其一线,是基本完全不看国内经历的。即便是美国的工作经历,除非同等档次公司互相match,如果是小公司或者差个档次也没用。FG的做法基本就是面试合格情况下5年一级,比如你博士毕业,中等公司工作5年,就是E5,十年如果面试好能 E6。所以建议想清楚,回来混混经验还好,指望回美国还能涨一级真的很难。

从Facebook海归到国内互联网公司高管(二)|如何拿到国内企业管理岗位

$
0
0
之前用户 alexwy 一亩三分地论坛上分享了自己 从Facebook海归到国内互联网公司高管的经历,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兴趣。地里小小的评论区实在抵挡不住大家的热情,所以楼主 alexwy再次在 回国求职版发帖分享了自己拿到高管offer的过程。评论区的小伙伴依然非常热情,有兴趣的同学们记得 到原帖留言提问或者分享噢!


很多人关心我如何拿到高管offer,还有个人职业发展的一些困惑,这里分享一下经验教训。

我在 FB 工作不到四年,一直技术岗,级别也不是很高,管理岗级别比我高的华人很多。加上每年至少换一次部门,DE也没有多少,然后FB跟G不一样, 绝对不match新offer的。所以四年到了只能离职然后重新谈offer。 FB技术岗这种情况还是蛮普遍的,内部既有Former Facebooker的离职群,也有Former Former Facebooker的复职群。

三年前FB回国的华人非常少,公司在国内名声又正好刚刚起来,拿高管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的。我正好也碰到一个机遇。 那几年FB有个规律是Mark提到哪个创业公司就会买哪个公司,至少会给offer。Whatsapp在收购之前起码提过5-6次说人家做得好。这个规律也是我一直很关注 Mark QA 还有 all hands的原因之一。有一次 all hands表扬一个公司竟然是国内的,我还没结束就开始找联系方式了。运营人员转来转去到了创始人手里。也很巧,创始人正好来见Mark。我们直接在FB见了一面。 他们当时一个海归都没有,感觉捡了个宝,很快就给了SVP的offer。我觉得有点不靠谱,就说回去给他们当一个月顾问试试,同时也想争取一下CTO。反正我假期满了不用也是浪费。 那一个月踩了不少坑,最后双方都觉得不合适。但是工作期间有个猎头找到我,联系到了另一家 pre-IPO 公司。这个公司听说我在谈这个明星startup的CTO职位,加上跟他们创始人聊国外工程师文化很投机,很快就给了VP。因为当时一直想着要回FB,没找competing offer也没怎么negotiate就答应了。

我在FB的时候一直被人劝转管理岗,也确实技术岗上升有瓶颈。所以VP期间主要侧重管理方面的锻炼。因为没有后顾之忧,又是创业公司,所以大胆尝试各种硅谷管理方式和工程师文化,经验教训都攒了不少。做了一年,总体感觉硅谷这套方法是能走通的。走通以后会比国内同行效率高太多。但是在这个公司是没多少发展前途的。公司是典型的业务驱动型,技术部门不能主导任何事情,也不是一个VP能改变的。于是开始看其他机会。

开始有些忐忑,毕竟只有一年的高管经验,也谈不上什么业绩因为公司业务整体没有多少发展。后来发现首先市面上就没几个海归在看高管职位,FB的背景应该没有其他人,因为从来没创始人跟我说过面过其他FB的,然后在国内还有过高管落地经验的,就更加只有我一个了。我每次讲国内技术管理的痛点,国外的解决方法,之前工作尝试的经验教训,大部分创始人眼睛都亮了。这样慢慢心里有底了,我就不是那么着急了,看了整整一年半,因为发现自己对国内市场真的不了解,多花点时间没坏处。刚开始在职看,后来藏不住了就离职看。主要都是独角兽或者更小公司的CTO,也看过大公司还有考虑创业,前前后后谈了近50家。大公司TMD BAT,搞定 VP 要看机遇,有没有坑。他们一个通病就是比较僵化,去过创业公司再回头很难。比如阿里真有事业群的CTO拍我肩膀说太年轻了不要要求太高。FG 也是一样,每次回来就发现人更多了办公室更大了,说的话做的事,啥都没变。跟国内经常见CEO和投资人的生活一对比,很难提起工作的激情。然后回FG级别也只能match不能升,对国内这段经历完全不在乎。

接下来说说我对找工作的一些看法吧。

先说美国。如果想在大公司长期混,除非你对技术有超强的执念同时不在乎收入,否则迟早是要转管理岗的。当然管理岗也有很多的问题,自己要考虑清楚。对我来说最受不了的就是一点一点把团队做大这个漫长的过程,还有完全脱离技术带来的失落。如果去中小公司,华人想要空降高管基本是没机会的,一线做的事情跟大公司差不多,说到底也就是股票多少的区别。如果在FB是top performer一直拿DE,基本没有哪个公司能beat的,所以FB top performer除了自己创业或者退休基本没有离职的。

如果回国,那选择就多多了。大家可能都很关心比如什么级别回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之类的问题。我觉得首先你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如果你喜欢稳定和安逸,那BAT可能都不如美国随便一个小公司。如果因为家庭或者其他原因,那只好矮子里面拔将军了。

据说T的文化对海归最友好,但是T吸引海归的力度却是最弱的,高层里面海归也是最少的,大部分都是老腾讯,沟通起来很费劲。如果不是为了安逸而是喜欢折腾想趁年轻冲一把,那国内就是天堂了。什么样的国内公司更适合你去冲一把呢?中小公司肯定比BAT TMD 无论收入还是成长方面,要好太多。空降高管可能也没有你想象的难。怎么样才能增加你的机会呢?

首先,不要太在乎自己的级别。不是说级别不重要,FG的这套职级系统应该最早起源于微软,经过几十年的打磨,确实是一套很完善的系统。每个级别跟你对公司的贡献和价值紧密挂钩,所以才会有相应的收入上的激增。这跟国内很多只看个人能力的职级系统相比,先进太多。我之前VP时候就是原样照搬FB的系统,连peer review的问题都一模一样。这套系统最大问题是公司大了以后,执行起来就要大打折扣。比如早几年说能力到了就能升级不用耗年头,现在人多了没法做到那么公平所以不得不保守一点,让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等个两年,级别越高等越久。毕竟升级慢了一人不爽,升级快了全公司不爽。所以,我觉得我们能做的是按照级别定义来规划自己的方向,努力向下一级甚至更高看齐。从修bug给人打下手,到独立承担主要功能的开发,到成为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到跨团队跨部门沟通协调,推动并主导全新的项目和方向甚至影响全公司和行业。在国外时候尤其是锻炼的好机会,因为没人歧视你的年龄和资历,只要你愿意挑战自己,刚毕业就可以主导项目。但是具体什么时候晋升,就不用太在意了,更不要为了等晋升错过好机会。老板的反馈也要辩证的看待。老板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为自己利益牺牲下属的事情比比皆是。而公司肯定是偏袒老板不偏袒一线员工的,他们对公司的价值高太多。你如果能力到了更高的级别,就算公司不给你升,也一定有更好的去处,因为这些能力对所有的公司都至关重要。然后你老板多半会说你留下来下个cycle一定升了,你呵呵就好了。

其次,学习技术不要因小失大。公司大了分工越来越细。我刚去FB的时候整个ETL的调度器就一个应届生做,出了几次SEV也是他一个人搞定。过了两年这个项目就变成5个资深工程师了,也没有重写就是修修补补。你觉得中小公司更需要哪种人呢?有人问技术追求深度还是广度的问题。国内技术比国外整体落后太多,你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做到宇宙第一,回国发现人家连个基础款都没有,或者挂羊头卖狗肉,你再牛逼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岂不是很尴尬?当然不是说你现在开始不听老板话天天琢磨怎么重造轮子,但是你可以抓住一切机会去了解系统的全盘。比如多跟其他组吃吃饭,别每天都窝在自己组里。有必要的话也可以了解一下项目的历史和早期系统的样子,因为现在可能99% 以上的代码都只是为了让系统性能从99% 提到99.99%。而国内公司能整个90% 的基础款就是行业第一了,所以你只要理解1%的代码就足够了。另外也不是非要你一人搞定所有代码,能合理拆分并招到合适的人分工合作,也是一种重要能力。

再次,这个是国内外工程师都容易忽略的,抓住一切机会了解商业和市场。你对商业的理解可能决定了你是个总监还是高管。大公司有意无意会把工程师团队屏蔽在商业之外。你能看到的也就是每个季度all hands的新主题,然后永无休止地似乎毫无理由的re-org。我之前组里有个跟Mark review过近50次的大牛PM,跟他学到好多非技术的东西。现在每次回美国只要有机会就会去找他交流,每次都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现在经常有CEO跟我反馈,没见过这么懂业务的CTO。 另外,一些包装小技巧大家可能多少也了解。比如你是技术岗,并不直接带人,但是如果项目归你负责,是tech lead,那你也算是带过团队了,跟阿里的P岗其实大同小异。问你带过多少人就告诉他项目的总人数就好了。另外项目也要重点包装,讲大的scope而不仅仅是你自己那一小块。前提是如上所述你确实懂整个项目。落地产生价值的地方尤其需要highlight。国内很多简历芝麻大的或者根本没上线的项目也列一大堆的,看到不少海归简历实在太实诚了。:-)

最后,大家不要觉得国内高管有多牛,各种奇葩高管我见太多了。大家可能看不惯国外这种职业经理人的高管,但是人家好歹不会犯低级错误。国内技术人员也是,最近面试20来个国内背景的所谓AI工程师,大厂小厂都有,工作一两年的到带50+团队的,leetcode上面最简单级别的题没有几个人会做。有的二分搜索都没听说过,排序复杂度也不知道,就知道 sorted() 能搞定。这样显然是没见过大数据,或者非常规问题的。国内社招很多时候就是聊聊天,算法或者动手能力的考核要么完全没有,要么就是比较水。所以,一个是带这样团队的国内高管,一个是全能型的FB的哪怕E5,你选择哪一个呢?当然,有的朋友说国内招人就冲着你的团队或者是发展嫡系,这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国内公司这么多,70后,80后,90后的公司完全不一样,找适合自己的就好了

当然中小公司肯定是有很多风险的,不能盲目因为高管头衔或者大包裹就加入,下次说说我碰到的各种坑以及一些挑选的经验:)




Q&A Session



tonyfu:
楼主在美国一共工作多久了?是毕业就加入FB吗?

楼主:
十多年,博士毕业以后还在公司科研院待过



fros25722:
感谢楼主分享!什么是FB的DE,DE 代表什么?

楼主:
Discretionary Equity,跟G早期founder award差不多。奖励top 5%,不过大部分都给经理和pm了,技术岗很少。之前版上有个报e6晋升的拿了,应该是四年到了retention用的。很多经理和pm每年都拿,对他们来说工资和奖金是零花钱。



hxtang:
just a data point,我e5第一个cycle拿过一次DE。当时入职一年多。数字不是很大,我的理解是补偿入职的时候是e4,所以不可能给很多comp。官方理由是说奖励multi half的performance。

听说过数字很大的DE可能是lz说的给manager和pm的那种?

以及确实像lz说的,觉得如果跳槽很难被别家match。不止是comp,级别、项目都很难拿到类似scope的。因为一般大公司看来yoe太短。

楼主:
E5拿DE真没听说过。可能你进来时候太少了。我在那几年股票不停涨,所以晋升的很少有DE。之前Boz跟我说DE主要是为了均衡。但是M2以上经理还有senior PM真的年年有。数额的话不同部门也不一样,产品部门整体比较多,尤其ads,infra最少。这事是FB的大秘密,了解越多越想离职。



michaelzju:
楼主在第一篇里说,国内“能够 beat FG offer 的公司非常多”。可以举一些例子么?这些offer主要是entry-level的岗位还是管理层的岗位?我对国内没有什么关注,没怎么听说过国内beat FG的offer。

楼主:
Entry level的话需要做AI,之前网上流程华为任正非特批200w应届offer。我猜想是某个大牛AI博士。美国AI博士最高我听说过$300k的。有经验的话,谈管理岗,能beat的就太多了。C轮以上的基本都可以,关键看你能力。你想,C轮怎么也得融个几千万美金吧,一般1-2年要花完的,你这点工资只是零头。你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给公司创造10倍于你收入的价值。

唯一例外的是fb的top performer,因为DE比较猛,阿里P11都match不了。只有去创业公司CTO。不过这种人一般也不出来最多自己创业,哈哈。

如果是中低级的职位,要看公司是否有钱然后是否重视人才。钱无非两个来源,盈利和融资。盈利的话商业模式很重要,比如广告的像腾讯百度头条快手,利润率都很高。然后做平台的比如阿里拼多多,就比注重自营的京东强。融资能力也不要小觑,国内资本很疯狂,一路亏钱也会一直有人砸,因为只要方向对了阿里腾讯头条等等都会买单。重视人才方面就要多关注新闻了,头条这方面就比较有名。



qingzi1993:
谢谢分享,想问楼主在美国是怎么发展自己的技术的呢?平时是会写很多代码吗?感觉楼主是本身技术很厉害的那种,有了技术的铺垫后来有了这样的成就。

楼主:
我博士毕业先去的科研院,科研院一直走下坡路,被layoff了然后去FB。之前从没写过产品代码,刚进去差点进pip。苦学一年代码才过关。写得还是慢但是质量往往高一些。FAIR刚成立时候被同事拉过去做了一年AI infra。后来有个技术创新的机遇,组里就我既懂AI又懂工程,加上大牛PM领路,就做起来了。因为从无到有,相当于内部创业,暴涨经验。不过找工作的时候这项目没啥帮助因为基本就我一个人做,然后那时候AI还没那么火,讲出去也没人懂。现在这个项目起来了,团队发展到差不多20个人,刚刚开源,公司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力,知乎上也有专栏介绍。想想我如果留下来,估计还能再升一级,但是能够学到的新东西就少太多了。

南湾非码农购房 |不同区域优缺点对比 |购房贷款经验

$
0
0
本文作者在一亩三分地
房产版
匿名发帖

本人非码农,毕业后来湾区七八年了。由于收入不高,家里也没有矿,所以一直租房并持续关注open house。直到 今年上半年趁着湾区房价和去年比暴跌 在南湾抄底了一个非学区非交通有硬伤的小黑屋。最近眼看着周围的房价还在阴跌,在Zillow上关注过的房子每天给我发price drop alert刷屏,才意识到自己抄底抄在了半山腰。

之所以房价在跌,尤其是越贵的房子跌的越多。我个人感觉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新的税改关于贷款利息和property tax这部分对湾区的房价不利 (详情请咨询会计,本人也是道听途说),二是每年来湾区的年轻人和从国内流入的钱和我当年来的时候比少了很多,也就是刚需增速放缓了

之前我一直租房,发现房租前几年涨得很快。这两年基本不动了,这里的房租只限于房屋分租那种。Apartment没关注过。租房广告里对房客的要求也从前几年的单身无炊无宠白天不在家租期一年以上等各种限制变成了可以情侣随意做饭可以养小型宠物长短租均可的人性化条件,感觉就是有房出租的人多了,但租房的人少了 。不过也许现在的90后95后受不了和别人share洗手间都去租apartment去了也有可能。

至于房价还会跌多少,我觉得湾区气候这么好中国人这么多刚需还是存在的。如果是自住房现在到明年初都是入手的好时候,利率也不高 。明年大选年川普的每条推特都可能造成股市上蹿下跳,钱放在股市里也闹心。虽然据说长远看美股回报率高于在美国炒房,但毕竟中国人不习惯租房,还是喜欢当房奴的感觉。

我有时很羡慕我的美国朋友,他也错过了湾区房价的谷底,在湾区房价便宜时由于刚毕业没有首付抄不了底,所以现在坚决不在湾区买房。而是把一部分钱拿去Florida买了个投资房将来退休后住,剩下的钱在湾区租房,买了二手房车和游艇。周末各种浪,小两口过得跟网红似的。不过羡慕归羡慕,让我和他一样租房睡房车睡游艇我可能也不想,要不然得被爸妈和岳父岳母叨叨死。他们还是很传统的,有闲钱除了囤房也不知道怎么花。

至于买投资房,我没有发言权。刚刚勉强买个自住房得先喘口气。不过可以透露一下,和我一届的同学和朋友们很多今年都抄底了第二套房做投资房出租,所以也间接证实了湾区刚需的存在。至少是一两年内。长远看来湾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底特律 ,5G AI等科技会不会改善交通,降低人工成本等能让房子变得和汽车一样便宜,这些因素就不考虑了。我要有那长远的眼光当初选专业就去读CS了。综上所述,对于那些还在观望何时买自住房的朋友,我觉得现在到明年初都是入手的好时机 ,至少你们抄在了比我还低的山腰上。



买房经历


本人在North San Jose 95134上班,由于穷而且还没孩子,所以不考虑学区。由于老婆在找工作将来还不一定在哪,所以交通也不考虑。预算1.3M,只考虑SFH。因为我从小在城乡结合部长大一直住的楼房,特别向往农民的生活,希望有个院子能种菜养狗晒被子BBQ。

看的open house主要在Milpitas 95035,NSJ 95131 95132 95133,Santa Clara 95050 95051 95054,Sunnyvale 94089,Campbell 95008, San Jose 95129 95130 95124 95117 95128,也去San Mateo和Fremont看过一些。

San Mateo 主要看了101以北,直观印象就是很多街道很窄,两边停满了车,和单车道差不多 ,而且agent说这一片是special flood zone,保险比较贵,下了一个offer没中就再也不去看了。

Fremont好吃的多,生活应该很方便,dumbarton铁路建好了交通应该也会大改善,但直观感觉就是印度人太多了,而且新建了很多成片成片的密集住宅,不知道会不会有交通学区overflow之类的问题。再加上据说在地震带上,也经常在微信上看见砸车窗抢劫等安全事件 ,所以也就没深入去了解。

有朋友买在Ardenwood,那一片还不错,不过也挺贵的。还有曾经去Pleasonton看过又漂亮学区又好又相对affordable的房子,无奈每次去都能在I680上堵两个小时,所以就不考虑这里了。

之前租房时上面这些zipcode大部分都住过,所以还算了解。

最先pass的是Milpitas,因为看房那天Milpitas一如既往的臭。虽然对我来说还是那熟悉的味道已经习惯了,但老婆刚来南湾,实在受不了Milpitas的臭味 。另外Milpitas早晚走237很堵,所以我在这租房只租了3个月。而且感觉周围都是房主把房子改来改去用来投资群租的,房子院子也不怎么maintenance,街道上破破烂烂的truck比较多。

Calaveras Blvd北边还好一些,另外Great Mall附近也在成片成片地建密集住宅,以后交通也是个事。虽然日后会有Bart,但我还是更喜欢开车,因为以前坐过一次Bart,上面奇怪的人太多了有阴影了。

第二个pass的是95054,看房时N架飞机头顶降落,震耳欲聋 。虽然我住在95054时间最长,已经习惯了飞机航线的噪音,但考虑到以后养狗怕狗老叫所以作罢。然后pass的是NSJ,其实之前下了一个95131的offer,结果agent建议我下的价和最后sold差得蛮远的,所以有点泄气。再加上去95131大华找车位找不到,朋友买房买在NSJ的天天抱怨那里要开一个大型homeless shelter,还鼓动我和他们一起周末去举牌抗议,所以对这一片印象不是很好。

剩下的区域中,94089和95051比较喜欢,但无奈看房时是淡季,房源不多。94089的房子都比较破,95051的房子要么很贵,要么靠铁路,还有一个被agent坑了,看上的一栋房子agent估价是1.5M,建议我放弃,结果后来1.2M就sold了。这两个区域属于交通房吧,也是这几年涨得最猛的区域之一 。94089上237 101很方便,离Google云,Apple Sunnyvale等公司也近。95051 Whole Foods附近也不少公司,NVDA Service Now什么的都在这。走San Tomas转Montague去NSJ那边的公司也不远,94089房子相对破一些,95051更贵房子condition也更好一些。以前住在这时邻居都是退休的老爷爷老奶奶,非常nice。95050倒不是很了解,是Santa Clara里相对便宜的,没有看过open house。

剩下的区域中,95129 95130比较贵,学区相对好,交通也不错,affordable的open house很少。下offer时都没抱什么希望,只是碰碰运气,当然也没中。95117交通不错,感觉老墨居多,而且很多房子被改成了duplex,fourplex,学区也一般,离狮子城近。95124 95128房子condition都不错,白人居多,但是没在那里住过,不太了解。交通上离我上班的地方有点远,附近也没华人超市,生活上不方便。

最后剩下的就是95008,也是我们买的房子所在区域。当时来看open house时感觉街道很漂亮,每家的草坪都打理的很好 ,可能是因为白人居多吧,发现他们非常在意自己家的园艺,我们买完房子搬进来不久后发现我们家的草坪最难看,因为我们舍不得浇水,还没时间割草,不过为了不破坏街道的整体美观,我们现在也开始勤割草勤浇水了。这一片交通上一般,早晚走85很堵,走San Tomas还行。公共交通不是很发达。生活上最近的华人超市就是狮子城,Hmart和大华稍微远一点,不过还可以接受。居民们大多是在湾区非IT行业工作的中老年白人,比如我们的前房主是中学老师和行政人员,左邻右舍是某公司的HR,executive assistant之类的。也是日后逃离湾区的主力人员吧,我们的前房主就是卖了房子去湾区以外的地方买了个农场养老。

总体来说Campbell就是交通学区价格什么都一般的区域,特别适合我们这些非码农家里无矿又想有个大大的后院的华人考虑 。我们的房子背朝大马路,是唯一的硬伤,所以offer很容易就中了,好在我们觉大。以前住在机场附近都睡得很香,所以噪音不叫事。其实窗户关上也没什么噪音,晚上又没什么车。一到周末家家都在打理前后院,我们刚来时没买割草机,我用大剪子弯腰剪草。邻居看见了就过来用他的割草机帮我把草割了。往外出租房子的不多,可能是因为居民们都已经没有房贷压力了吧,不像我们要把客卧都租出去才能还清每月的房贷和信用卡balance。

Campbell不在地震带和flooding zone上,所以保险也便宜。一年400左右 。这一带也很安全,没见过什么奇怪的人,路边也没什么举牌乞讨的人。来湾区七八年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路边举牌乞讨的人越来越多了,Santa Clara, NSJ都相机沦陷,homeless越来越多,可能是这些地方公共交通比较发达?

最近看讨论逃离湾区的帖子比较多,之前也去Seattle, Portland考察过房产。朋友里有去Seattle工作或买投资房的。感觉Seattle也在向湾区靠拢,homeless越来越多,交通越来越堵,但房子是又便宜又漂亮 ,虽然我能买得起的区域也越来越少。Portland还不错,不过工作机会不如Seattle和湾区,对于我们工薪阶层还是只能考虑跳槽方便的地方。德州工作机会相对多一些,但据说夏天太热了,我没去过,以后去体验一下。

综上所述,目前湾区气候和工作机会还不错,能留在这生活还是不错的。SF停车太难,虽然今年房价坚挺不降反涨,但我还是不会考虑SF的。周围朋友都是老婆向往SF,老公讨厌SF,估计是找车位停车的都是老公吧。



Agent和贷款


贷款方面我只找了BOA, Wells Fargo和Chase
,因为大银行利率好。虽然审批过程很艰辛,差点没能及时close。最后用了Wells Fargo,他们家利率稍好,因为我的首付都存在他家,给了0.25的discount。不过他们对overseas funding极为不友好,我差点没能close就是因为他们。打电话投诉种族歧视他们才给我close的。贷款前两个月爸妈给我老婆汇了点钱,但汇到了我的账户,和买房的首付比九牛一毛,买房也用不上,但underwriter在这个钱上纠结了两个礼拜,各种找茬。由于我waive了contigency,所以当时比较着急,打电话投诉了这个underwriter。现在想想当时不应该waive loan contigency,因为房价在跌市场是买方市场,Zillow上越来越多的房子不是pending而是contigent了,所以如果不是很抢手的房子就不应该waive各种contigency

现在好的房子当然还是要抢的,只是远没有以前激烈了。以前不管什么房子几十个offer各种all cash,现在好的房子也就十多个人下offer吧,我们看的一些稍差的房子open house呆了一下午都没什么人来。所以像我们买这种有硬伤的小黑屋,其实可以不用waive loan contigency。好的房子可能还需要waive,贷款时勤和loan agent沟通。如果感觉close不了随时转小银行,小银行速度很快的。虽然利率高一些,不过按照目前都在吵吵的经济衰退要降息的趋势日后再refinance也不错。

买房后生活没什么变化, 以前也是5个人share 4b2b。现在有了房子把客卧租出去了也是5个人share,只不过住进了主卧。以前也是省吃俭用攒首付,现在也是省吃俭用还房贷。唯一有变化的就是每天可以和老婆在院子里种各种花和果蔬,逗猫逗狗锻炼身体什么的 ,生活中多了很多乐趣。买了房以后感觉可以在岳父岳母面前抬起头了。虽然他们并没有嫌弃我穷。希望不久的将来能让我赶上一次金融危机真正抄底一个小黑屋把爸妈和岳父岳母接过来一起生活。不说了,去注册个Uber司机下班挣钱还房贷了。

“美国理工科第一挣钱专业”在十年前是石油工程? |谈谈石油行业的兴衰

$
0
0
本文由capricornhx
发布于一亩三分地
北美求职版


偶然看到10年前的一个帖子: [Warald美国职业谈]石油工程Petroleum Engineering现在是理工科第一挣钱专业

不敢想象的是,照现在的逻辑,石油是属于化工的一个分支,也就是生化环材的一个分支,在工业界怎么可能会有前途呢。可是,就这样一个生化环材的分支,10年前却居然真的辉煌过,堪比当今的IT行业

看到曾经的薪水统计,不禁感慨“风水轮流转”。本人是学土木的,还记得大概在我大二的时候(2012年左右),我们最羡慕的就是哪个学长学姐到美国转专业到石油或者是找工作进了美国德州的几大油企。当年流行的说法是——在美国,土木工程学生最好的出路就是进油企,但是油企往往只招土木的PhD。于是那些年,大家公认的最优选择就是:留学美国,读PhD,然后毕业进油企。人总是善于遗忘的,若不是因为偶然浏览到那个帖子,我仿佛真的忘记了当时好长一段时间都是以油企为最高目标的,而不是现在的Google FB等互联网公司。

十年前Warald对于石油能源专业的预测貌似并没有预测准。但我没有责备Warald的意思,毕竟他曾经对CS、大数据、IEOR的早期预测确实是预测准了,后来发生的事情都证实了那些早期预测。总体来讲,我还是很信服Warald的。

地里的确就像就业的晴雨表,也是时代的晴雨表。其实最令我感触的地方在于时间的力量,各个行业随着时间经历着大大小小的跌宕起伏,甚至是兴起和衰亡的迭代,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变迁。每天看似没什么变化,但几年过去后却可能发现变了很多。 现在的互联网上的信息和数据,既丰富,又不丰富。因为可能有99%的信息是近十年才发布的,所以很容易让人们只记得当下,甚至用当下形势去推断过去。

还记得十年前的日子里,人们还在用着翻盖和滑盖的小灵通手机,获取信息的方式还主要依赖电视/报纸/杂志;依稀记得我高考完报志愿时,无论报纸杂志还是上网百度,新闻中的“就业的三大红牌专业”还都写着计算机、英语、和法律;好多理工科的院校,录取分数最低的就是软件工程专业,因为就业红牌而且学费是其他专业的三倍;我大二时有转专业的资格,没转去计算机的理由却是因为当时计算机的录取分数比土木低,高分专业往低分专业转的话比较亏。然而这些在十年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专业的问题,我曾经郁闷失望过好长一段时间。不过时间久了我渐渐明白,作为个人来讲,能够遇上风口固然幸运,但是人生很长,长远的发展还是在于持续终身学习的能力。任何一劳永逸的想法都不会让收益长久,只有坚持努力学习才能经得住时间考验。



热评讨论区





JFreeman

本人石油硕士难民一枚。怎么说呢,如果你有身份,再差做个斯伦贝谢的field engineer,收入也是可以的。我认识的同专业美国人,在科罗拉多工作一年也是13万呢。比加州的13万爽多了吧?还是不要感慨了,刷题吧。

被admin加米,很开心。再随便补充一些,大家当成八卦看看就行:我是Penn State石油系的,我们学院到目前所有有绿卡或者公民的人,都找到了石油类的工作。有本科学位的公民去斯伦贝谢当field engineer不要太容易。基本上去了招聘会给个简历,能够正常跟recruiter正常聊天的都招了,有个白人女生被派去中东俩月就不干了。据她说是嫌弃公司的communication。我们学院的国际学生硕士中,仅有一个人去到了斯伦贝谢实习,因为他第一个硕士学位是在英国读的计算机,实习期间也是写C++。不过从斯伦贝谢实习回来后,他最后去了twitter的全职码农。美国国籍的博士在暑假无一例外都有雪弗龙或者其他公司的实习。有些厉害的印度籍博士也拿到了实习机会,他们的研究方向偏地质,或者油层物理。中国的博士最后毕业都去博后或者faculty了,有的回国去了三桶油。石油也不是完完全全gg了,但确实太难太难太难了。

很多人还忽略了一点,石油的黄金时代之前曾经历过长期的黑暗:从2000年早期,到14年末开始崩盘之前的90年代末,石油的工作机会也是很少的,因为油价太低了。据一种未证实的说法,当时全美每年石油工程的毕业生不到1000人,正是因为这个行业在那时候被饿了太久,才有了后来的疯狂招聘。一个雪弗龙的华人工程师给我说过,他们公司有个人以前是斯坦福石油系的博士生,90年代因为没工作而当了7年博后。所以没人可以预知现在的石油down turn还有多久结束,结束之后又会是怎样的情况。

在我看来国际学生还是因为身份原因才会对行业的选择不得不慎重。我要求自己一定要实事求是,顺势而为。选择是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主太有爱了,又是30米,谢过谢过,看面经不愁了。



metrical1

4大油企应该还可以。但是很难进很难进。大部分其实是去油服。14年15年油价跌的时候,德州那是哀鸿遍野啊。有个同学,好不容易熬过了寒冬,去年去了休斯顿一家很小很小的油服,年薪8万吧。这行想找个薄厚做都难。因为行业太窄,方向太小。做这个方向的就那么几个人。行情不好的时候,实验室都在开人。我朋友都纷纷转行了,或者回国了。 壳牌的online assessment 我连做三年 收到的都是拒信。太惨了。还没毕业的学弟,抓紧时间学习python这个暑假去了脸家做实习。行业和行业的差别真大。



kjyyy

石油工程不管是低谷还是非低谷 一直都是只收top tier school 的学生的吧?化工phd, 算是targeted school, 油企比化工那几家给的高不少, 但是都是明说了只要phd , MS几乎没有可能性。这一点上感觉和行业低谷不低谷关系不大,只是“难”与“更难”的区别。



yilimail

我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自己是从加拿大调到休斯顿从事石油管道SCADA 的运营和维护。 算是IT行业。所有的石油公司也需要IT人才,但是不会像软件公司这么需要码农,这个行业人才流动非常少,工作稳定, 挑战不大。对于一些控制软件。GE Emerson ABB等有成熟的解决方案。休斯顿四大油都有很好的职位,但是薪水不会给的太高,本科毕业 10w 就算是很好的了。 现在所有的石油公司也都有新能源项目,但是总体石油还是夕阳产业



liuyubo1121

石油行业的工作一般都相当辛苦。我现在在一家发动机设备公司,客户全是石油或者天然气的能源公司。我负责工地设备的维护和修理,那工作经常动不动一个月就开个5000miles 都很正常,跑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修机器,或者坐直升机到海上油井维护,也是各种奔波。待遇虽然不错,可是比起在有空调,零食三餐饮料全免费的科技公司里码代码来说,这份工作确实辛苦了点。虽然base salary刚毕业可能差不多,但是根本没stock或者bonus。发展潜力也远没有科技公司潜力大。

不过这世界上本身就两种行业最赚钱吧?一个是能源领域,一个是信息领域。因为这两个行业都是帮助人类社会更高效的运转。所以无论在哪个领域,如果你能做到前10%的人,那钱对你来说肯定不是问题。还是看你想干什么了。对于我来说码农对于自己的思考能力还是很有帮助的,而且石油行业确实是个夕阳行业。有需求但是没增长,不像信息领域,有需求又有增长



Warald

没想到这个老文章被“挖坟”浮出来了。

一亩三分地是2009年5月上线的。这个文章写作时间是2008年5月,在bbs上线之前。是我当时在MSN blog里写的,论坛开张,我贴进去的。

现在回头看,新能源的确没火起来。前不久还跟一个斯坦福石油工程(现在叫能源工程)的博士生见过,他痛批加州的太阳能发电其实没前途,不值得推广

下面随手写点感想,写到哪里算哪,也不求“中心思想”是什么了。

可能在现在的小朋友们看来,cs好找工作人尽皆知,即使在国内,很多人也转cs跨进互联网行业。这么明摆着的道理,哪里需要Warald去“鼓吹”?但在2012年,我说“CS好找工作”,还写个文章《[美国就业WARALD指数]数据分析各专业在美国找工作难易程度和工资水平》来告诉大家,真是一路被“怼” 。今年在地里看到有位物理博士,在美国七年了,发帖里提到了当年我和他交流过,我劝他转CS,当时被他怼了回去。现在他正在转cs。

这里不是要嘲讽这位同学,放弃自己多年努力的专业,相信是个痛苦而艰难的决定。无论学什么专业的(CS or生物 or物理),能坚持下来,追求理想,我觉得都值得敬佩;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也不是用钱来衡量的,并非谁钱多谁幸福。只不过,如果家里没矿,你我皆凡人,大家还是要回归到吃哪碗饭这个问题上。22岁跟家里要钱交学费生活费还好说,快30岁了,就算家人大力支持,自己心理也可能过意不去。而且,大多数人在本专业里也很难出头,于是选择了“现实”或者说“功利”、“生活”,而不是“理想”、“兴趣”。我觉得,自力更生不庸俗。

CS也不是一直红火的。2015年开始,CS就业从顶点开始下滑,我也写过文章预警。去年,我们地里的“刷题”(头像祖贤)同学,起了个帖子叫《2018及以后是否还应该转CS》在地里很火,代表里当时很多同学的心声和困惑,我当时也写了一个帖子回复,谈了一下我的看法。

anyway,说这些并非为了评论我的预言是否准确、未来什么会火 - 我的观点始终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随着一亩三分地的壮大,大家来这里是为了交流信息,并不是为了看我, it's really NOT about me.

我想说的是,时代在飞速变迁,每代留学生都有自己的命运,有的人赶上2009年低谷,有的人赶上2014-2015年高峰,今天的留学生每天要被trump刷屏、为H1b抽签提心吊胆。

但机会总会有的,现在回头看,即使是2009年被迫回国的同学们,论起“倒霉”程度,在留学生里是少见的一代,但后来他们也遇到了国内互联网的黄金十年,对不对? 在24岁的时候,他可以因为倒霉而郁闷,但是在34岁的时候呢?

如果你挖坟能力强,还能找到2010-2012年期间,地里对Computer Vision这个方向的讨论,彼时Computer Vision申请难度极大,但是在工业界又没有对口的职位,所以大家也会质问:做这个方向到底值不值?那些当年坚持一路走下来的,现在也都赶上了好时候

沉下心来,学好知识、积累经验。也祝大家顺利。

女码农的心里话 |职场女码农受到的歧视多还是获得的优势多 |男同事如何更好地和女生同事合作

$
0
0

一直以来,女码农求职、女生转码等关于女码农的话题都能引起大家的讨论。一亩三分地论坛里也不乏有关女码农的帖子。感谢匿名用户和用户dreamrus海外生活版职场达人版说出自己作为一名女码农的心声。原帖评论区,作为男码农的birdor和一位匿名用户也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到底女生在科技行业,在CS专业是否被歧视?如何消除男女码农/非码农之间的误解,让大家合作愉快?我们整理了地里几位同学的分享。



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发这个帖子,因为很担心会引战。不过还是觉得想发出来分享。声明一下,文中的情况应该只针对部分的男生。先自我介绍一下,po主女生,坐标SF,找工作的时候拿过一些大厂和几个pre ipo unicorn的offer,实习也拿了return offer。

在学校的时候,就总是觉得男生对女码农一种隐约的恶意。虽然很多是我的好朋友,他们也不是针对我,但是就是很多男生发自内心地觉得女生group project,面试,工作都是靠性别优势。举个例子,上课的时候我和几个男生朋友坐在一起,另一个男生路过就会说,哎你也来抱大腿呀。可是实际上我和那几个男生都没有一起学习,只是坐一起,就被扣上抱大腿的帽子。再举个例子,group project不管我代码contribute多少,documentation一定是我来写。我是觉得documentation谁写都可以,可是转头就在地里见到言论“女生在group project里只写了文档”,所以又被代表了。还有,当时算法课我全程carry当时的男朋友,可是不认识的人第一眼看到我们就会认为我是被carry的那个。

还有关于颜值的问题,一些男生对长得“不好看“的女生恶意满满,觉得“典型理工女”;对于长得好看的女生就觉得是刷脸过的面试。

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经历,我国内坐标某一线城市,按说是比较男女平等的。可是从小到大都一直听到的言论就是“男生适合理科,女生适合文科” ,“男生小时候调皮所以成绩不好,高中大学就会发力,女生就比不上他们了”,“男生理性思维更好”,甚至不少老师也会说这种言论。如果是男生可能不能理解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试想一个小孩怎么能有自己的判断?女生真的理性思维差吗?高中的时候,文科班只有几个男生,我们理科重点班只有十几个女生,这真的是基因决定的吗,还是因为大家从小都被洗脑而且被影响了?

我和老板1:1的时候,老板跟我说,你代码的能力比你自以为的要强很多,要自信一些。是的,我非常不自信,特别是读书的时候,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并不适合cs。Debug和刷题的难处,每个人都会经历,但我总是想到,是不是因为我逻辑思维真的不太行?

扯远了说,我在国内考的手动挡驾照,四轮考试都是一次过。出国之后考驾照也是一遍过。凶恶的学车教练都从来不骂我,基本是夸。可是我直到现在还是觉得自己开车比男生差,Asian female driver,呵呵。 科技行业女生少,是有很复杂的历史原因的。如果没有整个社会共同的努力,无论是靠公司所谓的偏袒,还是GHC,都只是杯水车薪。

扯了这么多,我是想说希望大家对身边的女程序员更多鼓励,不要总是发表刻板印象的言论让她们失去自信。我甚至不想讨论女生面试有没有优势这个话题,因为这会变成无解的口水战。

我看情感板块总是抱怨湾区女生少,如果更多女生选择、坚持CS这条路,那这个问题岂不是也能解决了吗?(匿名

女性如果在求职准备中想着“性别优势”,有可能会有两个后果:

1. 在准备求职的过程中会掉以轻心。我看到有女生在这个版面里问,是不是女性有优势可以少刷点题,这种想法非常不可取。

2. 即使拿到onsite 机会,会误以为自己不如和自己竞争的男性,缺少自信。或者是,即使拿到了offer,也觉得自己是“被照顾”进去的。

我们不能改变别人怎么想怎么说,但是我们女性必须从准备求职开始,不要降低对自己对要求和目标。少刷题少做project都会扎扎实实得减弱你的实力。明明可以实力旗鼓相当为什么要给自己减分?找到工作后,我们也要追求“成长进步”,追求“equal pay”,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事业。(dreamrus



评论区分享




地里也有男生在帖子里回复并分享了他的故事和想法。

birdor

我来提供我理解你在感到被轻视的时候产生的愤怒情绪。我工作的时候也会偶尔带进一点点情绪。但我觉得,职场上的矛盾还是要尽量理性地冷静地处理

你的不满来自于这样一条逻辑链: 1. 对方对你的小成就很惊讶,可以看出对方对你的期望很低; 2. 对方对你期望很低,可以看出对方轻视你; 3. 由于你是女生,对方一定是因为你的性别轻视你。 4. 对方性别歧视。

但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一步一步的推断都有可能充满误会。比如,对方可能高估了项目的难度,所以觉得你的成就很大,值得大大的夸奖。即使对方期望很低,也有可能是因为性别以外的原因,比如你之前没有做过类似项目,或者在你之前有其他人做这个项目失败了。我并没有在你的描述中看出你的同事是一个对女工程师怀有偏见的人。

即使如你所说,你的同事就是因为对女性的偏见所以对你有了过低的期待,以至于你的一点点小成就都会引他吃一大惊。那我觉得最好的做法不是发邮件怼他,而是用你的成就去纠正他的偏见



匿名用户

我是大厂男程序员。之前女同事曾经跟老板抱怨我在 Code Review 中给她过多 constructive feedback,认为我的负面评价是性别歧视带来的,并宣称这伤害到了她的工作积极性。

老板和同组其他同事看了我的 review 的内容之后,认为内容就事论事,切中肯綮,并不涉及任何性别问题或者个人恩怨。而且,她的代码得到更多修改建议,主要是因为她刚刚入组,对我们的代码库还不够熟悉。

我的同事于是建议我,给别人 constructive feedback 的时候,如果对方看起来像是比较敏感的人,一定要以鼓励的语气开始。比如 You are doing super great on this. Thank you for your effort. But, have you considered ... which can become a problem in the future?

我学会了这一招之后,的确和这名女同事的合作顺利了很多。

有时候,我们男性程序员毫无恶意的行为,也是很容易被误解的

我觉得楼上既然会这么注意同事邮件中的语气,可能生活中已经展现出一个敏感人的特质。所以,你的同事才会非常刻意地使用鼓励语气,怕伤害你的积极性。

希望同事之间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猜忌。当碰到问题的时候,面对面坦诚聊聊,不要总把问题归结到自己的性别上

optguakao.com这个opt挂靠的大骗子就是Tellon Trading | OPT挂靠的5种方法

$
0
0
本文由作者smallying
发布于一亩三分地
签证移民版


我去年opt开始后找工作不顺利,就在Google上搜“opt挂靠” ,看到了optguakao.com这个网站。我联系了他们,然后挂靠在他们家的Tellon Trading了。挂靠了没多久,在一亩三分地上就有人爆料Tellon Trading在2016年已经解散了。

今年年初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工作,结果爆出了Findream的老板被抓。我一看那个opt挂靠公司的list,发现Tellon Trading比Findream挂靠的人数还多。前段时间准备申请opt extension,uscis对在Tellon Trading这段工作经历要evidence。我去联系optguakao.com要employment verification,却一直不回复我。一个在我挂靠的时候已经解散的公司,即使要到employment verification又有什么用呢?然后我的extension申请就被deny了,心好痛。

最近几天我在Google上搜“opt挂靠”,竟然又看到了optguakao.com的挂靠广告。他们也许注册了新的公司,换了公司名字,但是他们仍然是那个大骗子。

在此提醒大家,找opt挂靠一定要注意三点,避免踩坑,避免重蹈我的悲剧。

别找公开提供挂靠的公司


大家别再找google上面搜出来的那些公开提供opt挂靠的公司。我去年看到过一些网上的帖子说,公开提供opt挂靠的公司不能挂靠。真后悔当时没有相信。下面这个list是当时Findream老板被抓时,opt的大雇主的列表。如果挂靠公司在这个list里面,不要挂靠。

点击下面链接,查看list
OPT雇主前15名里40%是做挂靠的,不光是findream!4000+留学生可能受影响,以及SEVIS记录可以删除?

了解公司信息


在挂靠的时候,一定要问他们公司名字是什么,公司注册在哪个州,然后去州的网站上查公司的信息。如果他们连公司名字都不告诉你,那么一定有鬼。知道他们公司名字以后,去他们注册的州查他们公司的注册信息。Google上面搜"州的名字"加上 secretary of state,例如"Georgia Secretary of State"。在搜出来的网站上找business Search,搜索这家公司。搜到这家公司后,确认公司的Initial Filing的时间,还有公司的status。公司的status显示active才能证明公司还在正常运营。如果这个公司的Initial Filing显示是今年新注册的,那么很可能他们以前的挂靠公司已经在黑名单上了,重新注册了一个公司继续骗。

防骗


他们用公司的official email联系和你联系,才能证明他们确实是这个公司的员工。他们可能会找一个和他们根本没关系的公司,然后声称可以把你挂靠到这个公司。举个极端的例子,我可以声称我是Amazon或者Facebook的员工,然后给你打印一张印着Amazon或者Facebook的logo的假offer,声称你已经挂靠在Amazon或者Facebook,这就是骗人。只有用official email和你联系,才能证明他确实是他声称的这家公司的员工。

正确的挂靠打开方式
如何安全的进行OPT挂靠?点评五种方案

Uber刚刚裁员435人!这次裁的是Engineer!|互联网衰退期?

$
0
0
7月底,Uber首次大裁员,Marketing部门1200人被裁掉400人。

随后,CTO Thuanos公开说要 20% leaner eng,言下之意:工程师也要裁。

昨天(周一)Manager们把要砍的人报上去了,明天(周三)是company all hands,砍人必然是今天(周二)。Prime消息灵通的小伙伴们,今天应该是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上班的吧。

刚才CEO发信:砍掉435人,其中产品组170人,工程师265人。裁员比例8%。

Note
• Uber ATG(无人车)、Eats、Freight都不受影响。
• 裁员超过5%,绿卡PERM申请得冻结。

Uber是阿里巴巴之后规模最大的IPO,与Lyft一起,股票跌得很惨。下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是WeWork,已经把估值从47B砍成不到20B;看新闻说,软银不建议wework上市,担心影响软银Vision Fund的第二轮融资。

与前几年遍地独角兽相比,放眼望去,下面几年没啥大的startup兴起了。目前上市的这批还都是15年以前创办的了。

近期中美贸易战、美国各地房价下跌,希望美国互联网公司别进入衰退期。

程序媛/女码农有娃后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 Working Moms 的 Work Lift Balance

$
0
0
一亩三分地论坛里,有不少working moms。如何平衡自己身体、家庭和工作这三方面,也是经常被讨论的话题。到底女程序员生娃后的生活是怎样的?本文收集了论坛里working moms的经历分享。除了让未来的working moms了解更多,还希望大家给这些妈妈们多点鼓励和理解。

dididadaya


文科转行,自学前端。目前在一家unicorn工作,比不上版里的大牛,专业人士,基础薄弱,版里很多专业术语都要连猜带蒙。

娃4个月回来工作,team结构变化很大,原来还算老人,回来之后感觉连新人都不如。Work life balance挺好,就是工作变无聊了,有意思的大项目也没精力去做。一周2天wfh,人都颓废了。

现在不知道该不该在公司继续混下去,还是重新刷题去新公司。自我感觉精力大不如前,娃儿也还小,但是在这待着总觉得浪费时间。

之前有一段时间产后抑郁,觉得女人生了孩子后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了,身体也不行了。

luntcz213


我的娃刚6个月,可以体会到楼上这位妈妈的辛苦。不知道unicorn的情况,不过跳槽的确是重新开始的途径,但是如果同事很好也可以选择留下来,产假回去可以跟老板要一些大的project,表示回去的决心。如果有机会闲下来,休息个半年再跳槽也不错。不要心急,慢慢来。

yguo89


我是小孩3个月不到的时候回去工作的。生娃之前也是组里各种挑大梁的,生娃之后也经历了焦虑症需要药物控制和每周见心理医生,说说我的经历。

小孩头1.5个月,我身体还在恢复期,所以没有什么特别想要工作的感觉。1.5个月到2个月的时候,小孩从母体带着的免疫力用完了,开始各种生病各种作,那时候整天想着赶紧回去工作。于是3个月不到的时候就马上回去工作了。刚刚回去的时候真的开心,觉得只要是能躲开娃的,做什么都行。当时组里也是比较闲,因为大方向没有定,所以很多活是善后和优化,很繁琐。于是我就开始折腾着换工作,甚至换技术栈

可是到了新的组和新的技术,我却发现自己力不从心。因为完全是新的领域,我连这个行业的基本术语都不懂,开会讨论什么的特种发懵。新的组的范围和原来的组很不一样,我也不能很快适应。加上后来小孩送daycare一开始老是生病,我老公工作地点离daycare远,所以都只能我去接。而且小孩发烧第二天是不能继续送daycare的,只能在家看娃,根本不能工作。所以工作进度很慢,而当时招我进来是有很高的期望的,导致我更加难受。这样拖了大概一年,小孩大概1岁半的时候,毅然决定回到原来的组。组里那时候大方向已定,有活了,现在又能开始挑大梁了。

现在回想,我觉得刚刚产假后回去工作的时候,我的心态还没有适应新手妈妈的生活,觉得所有事都没办法掌握,所以很迷茫。我急需用工作证明自己,做些能让自己有把握的事情。所以工作上的清闲能让我分心。一分心就想到养娃的各种破事,所以更加烦躁。

然而毕竟孩子小,各种病,我也确实没有适应新手妈妈的岗位,所以即使换了组,工作忙了,但是我也没有办法好好工作。接下去一年多,慢慢适应了这个新的社会角色,我才能从心理上不依赖用工作逃避做母亲的潜在想法,也才开始能够做到心理上的平衡。我现在是每天6点起来,早餐之后送孩子去daycare,8点到公司开始工作。下午4点开始wrap up,4点半到5点之间去接小孩。回家后晚餐陪孩子到晚上7点小孩睡觉。然后根据自己情况和工作进度决定要不要继续工作一会。10点 wind down,11点左右一定入睡了。

所以,我觉得楼主不要为现在工作轻松没有大项目烦恼。先要看清自己迫切希望大项目的潜在目的是不是希望自己很忙而麻痹照顾小孩的累。或者说,从心理上楼主不能认同带娃很累没有给自己留下空间,所以希望有outlet。只有当自己真的习惯和适应带小孩了后,仍然觉得自己很有精力,再去想提升工作。

这里的带娃后还有剩余精力不是指有力去刷网站看电视剧甚至做家务,而是愿意出门玩,静心读一本好书(网络快餐不算,因为不需要心静)。刷网站看电视剧甚至做家务之类的,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在躲避带娃。

当然,各种事情因人而异,以上这些是我在经历这些之后对自己当时的心态的总结。

haohao188


在这里看到了很多职场妈妈的帖子,真的是感同身受。

我是宝宝100天整的时候回来工作的,老板没有表现的很开心,而是一下子就给安排好了project,没办法wfh。而且新project强度蛮大的,这绝对不是因为老板看中我,而是真的大家都有活。我在组里的地位一如既往的低。但是这些都无所谓,毕竟我只是一只没有梦想的咸鱼。可是我很理解职场妈妈们的压力,尤其是背奶妈妈们。每天要按时泵奶,泵的次数少了,怕奶量减少,多了怕老板不高兴。还要尽快回到家,保证亲子时间。每天大包小包的背去上班,再大包小包的背回来。碰到开会跟泵奶冲突就会很尴尬,即使大部分人都理解,还是不好意思每次都提前退出。

所以,不管是有梦想的职场妈妈,还是跟我一样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妈妈们,真的不要多给自己压力。我们已经做的很棒了。

isabella0512


生大宝休了6周就回来上班,二宝坚持到了孩子百天。回来就要加,真的是累。想起在忙季的时候没有时间陪孩子,大宝都不认识我了。公婆很好,在国内帮忙看大宝。可是怀二宝的时候被亲妈折腾,天天数落找事。不知道是不是她更年期没过去,害得我自己抑郁症。当时已经有了想砍死我妈,带着肚子里的孩子一起去死的念头。幸好老公体贴,一切平安。但是也不再跟亲妈说话了,连见都不想见。明年忙季,又得把二宝送回去。因为自己实在顾不过来,请保姆或者daycare,孩子太小而且开销很大。大宝不在身边一年多,二宝又要离开半年。有时候觉得好累,孩子不在身边能喘口气。可是每天都很想念孩子。再一想到我妈看孩子那个不靠谱天下唯她独尊谁敢说她她就怼到怀疑人生,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样子,糟心啊。有时候真的想辞职不干了回家带孩子,不想老公压力太大 不想自己经济不独立,公司对我还不错,咬牙坚持吧。努力保持work life balance,working mom都是好样的。

在美国快速安置新家小件家具清单学生实惠版

$
0
0
之前有篇快速安置新家的好文,让我想起在北美这些年,搬家N次。秉持着不求最好最贵,但求性价比最高的想法,安置每个新家,虽然中途也花过不少冤枉钱。又到了一年一度开学季(搬家季),既然前面的文章总结了不少大件商品(床、床垫之类),那我就来分享下安置新家中的虽然是小件但很重要的商品,来一篇小件版快速安家攻略吧!

厨房


电饭锅
民以食为天。没吃好饭哪能学习!北美最常见的Aroma牌电饭锅,价格便宜就算了,竟然还好用!想当年我花200刀在沃尔玛买了一个Tiger的电饭锅,认为贵的电饭锅煮出来的饭会更好吃!这种执念一直到我用了室友不到30刀的Aroma后被迫消除。因为两个电饭锅 煮出来的饭,没!有!区!别!(此处省略一千字对自己的吐槽),现在我已经是Aroma党了!

Aroma 电饭锅
Aroma 电饭锅

刀具
建议大家买刀具买一整套的。一般一整套的都有配上刀架。 零零散散地买不同的刀,不太好放。如果有同学需要用到国内那种大刀,可以去中超单买一把哦。一套刀具里每把刀是用来切不同种类的东西(最后我都混着用了),最喜欢的是它带磨刀棒!在国内没用过磨刀棒的我还特地去Youtube学了一下,上手后,磨刀非常爽哈哈!

Homgeek 8件套刀具带磨刀棒
Homgeek 8件套刀具带磨刀棒

汤锅煎锅煮锅

T-fal 这个牌子我用了很久。他们家的东西价格合理,质量好。如果跟室友一起合买的话,就更便宜了!我还是比较喜欢买一套的,省事!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不要买那种银色的很薄的汤锅,锅底很快就黑了。而且每次煮东西我都感觉那个底好像要裂开了。所以买锅一定要买稍微厚一点的,结实点的!
T-fal 12件套带两把锅铲
T-fal 12件套带两把锅铲

浴室


浴帘
浴帘(划重点)非常重要。曾经有次搬家,第一天没买浴帘。那天洗完澡之后的浴室,我已经不想回想了。下面是amazon上一款男女通用,逼格满满的大理石纹路浴帘。实物颜色更加偏深蓝,而不是纯粹的黑白灰。

大理石纹路浴帘
大理石纹路浴帘

置物架
这种挂在花洒上的置物架,方便不占地方。我平常不会放沐浴露之类的在上面,因为感觉太重了。但是我会放洗脸仪、洗面奶、香皂之类的物品。置物架最下面是挂钩,我会把浴球挂在那里。 看起来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只要想到每次洗澡可以不用到处拿东西就很爽有没有!

可以装在花洒上的置物架
可以装在花洒上的置物架

挂钩
这种一排的挂钩挂在门上,卧室浴室都可以用。 我挂浴室门后那个是放我洗脸用的头箍、毛巾、换洗衣服等。卧室那个我一般是挂上小包包、腰带等。

不用打洞不同胶的门后挂钩
不用打洞不同胶的门后挂钩

卧室


落地灯
卧室必备的落地灯。这款落地灯有个好处就是,可以自由摇摆(唱起来~)!一共三个灯罩,除了最顶上的灯泡没办法弄到最下面(滑稽)。其余两个灯罩都是可以360度旋转的。这款落地灯我用了两年,一点质量问题都没有。最后搬家的时候送室友了。所用的灯泡也是非常普通的灯泡,很容易买到。

可旋转调节的落地灯
可旋转调节的落地灯

移动衣架
有没有听过一句话,“Clothes that are too dirty in the closet yet too clean to be in the laundry basket. Welcome to the chair.” 哈哈哈哈哈哈!移动衣架的好处就是衣服不会堆在一起,就不会皱了。另一个好处就是,衣柜太小放不下全部衣服时,比较常穿的当季衣服可以挂在移动衣架上。

移动衣架
移动衣架

客厅


鞋架
这款鞋架最实用的地方在,它可以叠加。如果你鞋子不是特别多,买一个基本也够用了。如果你鞋子很多,或者你后来买了很多鞋子,可以多买一个同款鞋架直接安在原本的鞋架上。鞋架顶部一共有四个螺丝位置,就算是鞋架叠起来用,也很稳。

可根据鞋子数量叠加的鞋架
可根据鞋子数量叠加的鞋架

留学生初次赴美闹过的笑话 |北美闹笑话合集

$
0
0
初到美国生活,免不了在生活或者学习中,闹点笑话。感谢XiayunXiao在地里发起的一次关于“第一次去美国遇到的笑话”的讨论,感谢同学们勇敢地分享自己闹笑话的经历!在这里,地里的小编,简称地小编(手动滑稽),整了一个合集,希望以后同学们可以少闹笑话啦~

JackieY
分享一个我同学给我讲的 我当时笑了一天。我同学面码农岗位 phone interview。面试官问:What language are you most familiar?我同学:Chinese。面试官:(五秒后)Ok.

XiayunXiao
我第一次去那个subway才把我折磨死了,特别忐忑。认真的阅读了他广告板上写的内容,上面写了说:1 foot only for 多少钱。我还特别的想了一下,每个人的脚长度都不一样啊。我一个女的岂不是很划不来!因为1 foot在搞活动,所以我低头看了自己的脚想了想也没多长。应该可以吃掉的,所以就要了1 foot。然后拿到手上,就奔溃了。这哪是一只脚的长度啊!

我当时在新泽西实习,之前还去DC玩耍过。DC的地铁叫做metro,纽约的地铁叫subway。后来去纽约玩。我也是十分坚信metro才是地铁,subway就是我吃的那个三明治。所以在一个地铁入口硕大的subway牌子下面,我问一个卖东西的小摊主说你知道地铁在哪吗!她看了我很久说,就在你后面啊。我说我不要吃的那个,我要去地铁!她后来好像就不太想理我了,直接说你进去看看(捂脸)。

puchen
我高中毕业来美国读本科,大一在小教室上课,老师每次点我回答问题,我都忍不住唰一下先站起来再说。我至今忘不了美国同学憋笑的表情和教授极其困惑又不知道该说什么的表情。

蓝色羽毛
Homeless对我说:any change?我说:No, thank you.

去坐飞机,检票口服务人员对我说:Have a good flight. 我说:you too.

GalaxyDream87
记得刚来美国坐电梯,电梯开门一美女在里面看见我后问:Which floor?我回答:Yes!

一次点chick-fil-a,点完后那人问我:What's the name on your order?我回答:That's it!

MrNick
我当时实习吃饭老板过来和我说:Would you mind me sitting here? 我:Sure. Yes. 然后老板犹豫了一下还是坐下了。

xjdsg
当时跟组里一个外国男同事聊天,我准备说你的胸怎么怎么了。我不太记得语境了,但是我用的 your breast。同事就狂笑,说女生才是breast,男生是chest。我只能囧了。

fx_xj
有一次想在超市找钩子,问工作人员哪里有hooker。

huanshen_wei
同学在快餐店想要个吸管:Can I have a sucker? 服务员:???

FridaW
之前出车祸被送去医院,医生要给我验尿,但是验尿那个单词我没听懂。我就一直茫然地看着那个医生。那个医生皱着眉头想了很久,然后在自己身上比了一个非常尴尬的肢体动作。然后问我明白了没?我当时可能脑子被撞坏了,其实已经知道什么意思了,非要再确认一下。结果自己又不知道尿用英语怎么说,灵机一动对那个医生说:Oh I know I know, you mean the yellow liquid right? 回想起来那个医生大概觉得这个病患是脑子进yellow liquid了。

Chau
第一次在学校吃午饭点了杯可乐,然后想问吸管在哪儿(当时不知道叫straw)。逮到脑瓜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单词后忙问:Where is the tube?😂大妈一脸懵逼。我继续强调Tube!Tube!然后大妈二脸懵逼。最后换了个问法:The tool to drink.

还有一次银行钱还没还到信用卡上我不知道,然后直接打电话给信用卡公司,上来就说一些金融词汇bala bala,还有啥clear不clear。我只能Yes,yes,Sorry?Sorry?然后对方妥协了,问我要不要翻译。我说好!要不是电话聊我真tm当时想钻个洞进去,太羞愧了😂😂

泰A醒
记得刚来美国时坐学校shuttle,不知道到站的时候应该拉绳子。于是在快到时跑到司机跟前说:Can I take off now? 那司机的眼神至今难忘,大概以为我会飞吧。

后来第一次当TA,教室里坐满了黑压压一群人。我问了句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一个个都举手了。我不知道接下来咋操作,就点了个学生说: You, speak. 现在每次想起这个都觉得面红耳赤。

又是一次TA,辅导一个女学生做题目,她有很多题目不会做。有道题做到后来发现她其实最开始的思路是对的,然后鼓励她说:You are correct for the first time。她看了我一眼,笑着说:This is so mean。意识嘴瓢后赶紧解释。

又又是一次TA,噼里啪啦写了一黑板,问学生:Any questions? 一个学生的siri响了起来:I don't know w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这个貌似很多人都经历过。

最严重的一次嘴瓢是在一个嘈杂的牛排店,想要些玉米当side。大喊着对窗口后面的师傅说: Can I get some porns?

旋风少女
都怪你们,开会到一半老板问我为啥盯着自己裤裆傻笑。 贡献一个:研究生的时候当tutor教本科小孩,就是有Office Hour那种的。每次office hour我就正襟危坐,面带微笑问候每一个学生:Hi, what's your problem? 诡谲的是,我居然没有被投诉过,而且每次session都要排队才能抢到。我觉得是美国农村太无聊了,找到我这个开心果不容易。

topgun098
那时刚来美国一个月,在computer lab自习。一位漂亮的白人妹子跟我打了个招呼,闲聊一两句,她问:How long are you going to stay here?我很惊讶,欸,竟然有人像签证官一样问这个问题。我毫不犹豫说"I will stay here till I complete my degree, and come back to China after graduation."

白人妹子听完翻白眼就走了,后来我反应过来她是想问我什么时候离开那个机位她好来用电脑。

yf233
我男朋友去参加系里的联谊会,端了杯酒喝。他师兄过来找他聊天问他:How do you find it?他一脸认真地指向吧台说:I found it over there.

取个响亮的名号
至今不能一次性答对反意疑问句。

纽约吃穿住行生活体验分享 |纽约城的优点和缺点总结

$
0
0
吃饭不发愁,餐厅任你选

纽约有了法拉盛就感觉在国内一样,东南西北各地美食。比如四川菜吃川山甲,东北菜吃赋润东北菜(白熊馄饨隔壁那家),还有辽宁饭店的。

溜肉段特别好吃。白熊馄饨隔壁还有个卤肉的(各种卤肉很好吃)。湖南菜吃天天向上(剁椒鱼头很好吃,还有咸蛋黄土豆丝等等)。上海菜吃南翔小笼包上海壹风园。台湾菜吃北港台菜(超级正宗还有各种古老味煲汤)。菜肉馄饨吃白熊馄饨。郑州羊肉烩面,大包子要去友谊广场里面一家东北包子店超正宗,天津吃盛津(就是卫生等级有点低,味道还是很可以的),火锅就不用说了太多了大同小异,广东菜吃敦城(早茶还能吃到冰皮榴莲真的是超满足),麻辣烫吃法拉盛大停车场对面那家,烤串吃大停车场那家(牛肉串无敌好吃)。

抛开法拉盛,好的西餐厅的密集度纽约应该算第一了吧!曼哈顿一个小岛上多少家米其林,多少家美国法国意大利菜,还有什么古巴地中海。掰一掰脚趾头怕是都数不清吧。大名鼎鼎的Per Se,还有去年排名第一的那个Eleven Madison Park。反正就一句话:有钱不愁没地方花,刁钻的胃不怕没东西填!那个有名的面壳子裹牛排,先不说是不是真有那么惊艳,还是很值得尝试的。而且这种晚餐还吃着米其林三星呢。出门就能吃个小餐车当夜宵的体验,就是纽约。好吃的遍地是,不分贵和地摊儿,而且吃上个几年应该还吃不腻。其他地方绝对不敢这么说!如果说我选择了留在纽约,那真的可能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美食,因为那张嘴——馋。

人太多了

方便的同时,肯定是因为这里集结了天南地北的人。真的是人太多了。法拉盛main街走路人挨人,曼哈顿全是人,人真的是太多了。你喜欢人多的话,这里特别适合你。但是我从小就在人多的地方长大,这几年真的看烦了每天到处这么多人的感觉,只想一个人走在空无一人的大农村。

堵车,流浪汉,大麻味

曼哈顿495高速真的是无时无刻都是在堵车,无论中午晚上凌晨。白天因为人多堵,晚上因为施工封路堵。反正都得堵,节假日去长岛玩也堵,去新泽西地下通道堵堵堵。

然后就是流浪汉。曼哈顿地铁和街上都是到处尿骚味、流浪汉的家,还有好几个流浪汉带着狗一起流浪的。一对年轻男女,带着一只狗,在大马路躺着流浪你能想象吗?年轻男女啊还有一只狗。路上等红灯,流浪汉悄悄靠近,给个零钱吧,真的是少了一天好心情。

再然后就是大麻味道。烟味我就忍了,大麻也是到处横行。恨不得家里开个窗户,飘进来大麻味,你要我怎么活。这是什么生活质量啊。

房租贵,买房贵,学区房贵

毕竟宇宙中心,是不是不该吐槽他太贵了?但还是生活质量就一下子降低。曾经幻想的光鲜亮丽不复存在了。除了吃饭的好处在这里趁撑着场面,实在想不到继续在这里待下去的生活舒适感。

朋友多,酒局多,饭局多

吃个饭唠个嗑就可能认识一个朋友。反正地方不大,随时约起来。真的适合喜爱交流的人在这里,开趴体,不寂寞。每周狂欢,各种屋顶。连带着jerseycity各种屋顶趴、游戏趴、狼人趴。中国人的聚集地散落在纽约各地。真的随时交朋友,嗨翻全场。随时逛街,随时米其林。喜欢大都市生活,喜欢每天趴体聊天的朋友们,纽约可以算是天堂了,连ktv都有。想要的娱乐项目应有尽有,连东北的泡澡澡堂子都能找到。各种餐厅,任何逼格任你挑,特点是集中啊!!!这场结束下一场转个弯就到了。

长岛也是有沙滩和森林的

周末小玩,烧烤小聚,不发愁。想要钢铁森林,请去曼哈顿方向。想要鸟语花香,请去长岛方向。

工作机会多,大牛多

纽约的大牛也是无处不在的。尤其是金融圈,机会特别多。简历发出去,领英找找,就连码农圈在纽约发展也是可以的吧。毕竟谷歌的最重要部门也坐落纽约,独角兽也是一抓一大把。想在这里找到好工作,生活一辈子不难。时尚圈更是要在纽约混了。曼哈顿上各种时尚学校,34街附近各种fashion公司,各个领域的工作机会真的是太多了,无限可能就在纽约。

吐槽地铁

算了不想吐槽了,和地铁里的小老鼠和平相处,可以不开车的福利,四通八达也算就这样吧

美国配眼镜过程 |北美带保险配镜详细指南

$
0
0
前言
在经历的一周没有眼镜,基本没有生产力的情况下,楼主在这周一拿到了新的眼镜,并且戴了一周已经开始慢慢适应了。由于是在美国第一次配眼镜,所以自己做了非常多的research,地里有几个关于美国配眼镜的帖子,但是还都不是很详细,所以今天楼主就事无巨细的写一个配眼镜指南。

STEP 1
选镜框

首先就是先通过网上的一些帖子,通过自己的脸型来选择形状适合自己的镜框。比如我的脸偏方形,就需要用偏圆形的镜框来中和一下。知乎就有帖子讲的如何清楚识别自己的脸型和如何根据脸型来寻找合适的框架形状。

另外GlassesUSA这个网站有个功能是自己拍一张照片,然后可以用自己的照片来模拟试戴不同的镜框来看合不合适。虽然这个网站可以看形状适不适合自己,但是楼主并不推荐直接在网站上购买。因为真正的试戴去感觉镜框的大小轻重都是很有必要的,这个网站可以帮助自己了解自己的脸型来决定镜框形状而已。

STEP 2
找镜框

这个过程比较辛苦一些,需要跑路。Leg work去实体店找镜框。我用Google Map在楼主所在的城市大约标记了是15家店,搜索的关键词是 eye lenses。另外,如果自己有比较喜欢的镜框品牌,可以在这个品牌官网搜索一下在当地的实体店地址,加入到Google Map的list里面。我在整理好这些list之后,直接可以用Google Map看到我选的店基本都是分在两个中心点。所以,我用了两个下午的时间分别去这些店里试镜框(根据自己第一步做的调查来决定自己适合的形状)。

试镜框的时候可以自拍记录下来自己戴上去的样子,一个是可以给朋友看让朋友参考,再一个就是自己也需要时间来斟酌。过半天自己想起来某个镜框的时候可能就不记得自己戴上是什么样子了。

STEP 3
计算budget

估计到这个时候大家都基本有了一个或几个自己喜欢的镜框了。那么接下来就需要计算预算来决定购买哪一个。

先说镜框的价格,普通的镜框,每个实体店都差不了太多。但是,如果大家有看上品牌的镜框,比如楼主就比较喜欢Lindberg的镜框,就尽量多逛几家店。每个城市基本都会有一家比较大的这个品牌的代理店。我就是在看了几家Lindberg的代理点之后,发现他们对同一个镜框的定价竟然不一样!而且我还是在我付完钱之后发现的,自己付多了。不过我发现之后立刻给店里打了电话,他们用了一周的时间决定给我把大部分差价返回来。所以,如果要买品牌的镜框,多看几家店没有坏处。即使价格都一样,也就当自己尝试不用的镜框款式了。

再就是镜片(lenses)。如果有prescription(就是国内的验光单),那就很好办,直接把prescription给他们看。然后让他们估算一个镜片的价格。大部分人自己配眼镜可没有prescription。那么自己可以根据自己旧的眼镜来推算美国这边的index来获得一个配眼镜的预算。这个帖子https://tw.blog.voicetube.com/archives/20773 有说明具体国内的度数怎么转换为美国的index。并且还有一些配眼镜的专业词汇可以学习。不过基本情况就是如果近视200度,那么这边表达就是-2.0,近视300度,就是-3.0。如果远视,那就是+2.0。这个时候自己就大概知道了镜框和镜片分别需要多少钱了。别忘了问一下,在店里做eye exam来验光的费用,不同的店差的很大

最后,要和店员沟通一下他们店里有没有保险cover。目前我了解到美国这边比较主流的vision insurance就是VSP。VSP里面保险有个人保险也有单位保险。由于我还是学生,所以没有使用单位保险。个人保险一年是150刀左右,包括的内容就是eye exam自己付15刀即可。镜框(原价格 - 120)* 0.8,镜片有点复杂。保险所cover的门店还是很多的,但是大家还是需要在店里的时候问一下确认一下。另外,买保险需要一周才能生效,但是我着急用新眼镜,所以自己先垫付了。

在店里把这些信息都要做好笔记,然后留实体店的名片,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打电话问。

STEP 4
做决定


恭喜你到最后一步做决定的时候了。选出合适的镜框之后,再通过比对价格(有些店没保险,有些店有保险的保险cover后价格和保险本身价格。),决定最后买哪一个。然后约eye exam appointment,做检查(和国内基本一样)。店家会把镜框送给加工商,需要大约一周的时间就好了。

另外楼主一点小心得,眼镜还是值得多花一点钱和精力在上面。毕竟每天都会戴在脸上,也是自己的门面的一部分了,还是多多注意比较好

Uber职员目睹裁员经过 |亲身经历lay off

$
0
0
今天,有位目睹了裁员过程的用户在一亩三分地北美求职 版分享他了解的情况。分享给大家,也祝Uber这次被影响的小伙伴们,能尽快找到下家!

9/10 教师节,本应该是喜庆热闹的节日。然而,这一天,对于Uber全体上下的员工,却是不平凡的的一天

谁也不会忘记,CEO Dara和 CTO Thuan Pham早上毫无征兆的邮件,大致意思就是:

正值公司吃紧的时段,IPO之后效益很差,为了减少开支,砍掉那些不必要的项目,我们非常痛心做出决定——Team size reductions

Many of our teams are too big and slow to execute well, and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requires too much internal alignment to get things done. Large teams also too often start numerous projects, which end up being inadequately staffed and poorly prioritized. To streamline and bring focus to the organization, we’ve made the tough call to decrease team sizes across the board, reducing the overall organization by about 6%, or 265 people.

对的,infra 1200名员工,今早也开了会。一两百人可能都要走 。除了未被波及的Uber Eats, ATG, Freight这些有前景赚钱的项目,其他能砍掉的项目通通砍掉。

记得之前Manager还很自豪我们team是performance很top的。昨天下午的会议,沉默的会议室内,印度的大manager凝重地说了一句,“今天谁收到了邮件的,请举一下手”。话音刚落,全组十几号人一半举起手 。全场气氛很压抑,大家低着头,沉默不语。甚至大manager自己最后,也举起了手 ,说,“很抱歉,我也给不出大家被layoff的原因”,他勉强苦笑一下,说,“我们只能尊重公司的决定,相信公司做事情的理由”。

在我面前,这一切真的太突然,有些举手的同事,天天加班到八九点赶进度,非常拼命。也有很多从其他大厂调过来就为了拼一波IPO ,却没想到时运不济,工作努力,没有硕果,却便被迫辞职。

这样的结果,大家都不愿意接受。下午的palo alto, 没有阳光雨露,只有阴沉沉的天空。

最后交流完想法,一个工程师鼓起勇气发言,说,“其他的同事们,你们一定要加油,一定要把我们team做的更好! ”这可能是,他离开公司前最后的一句话了。因为裁员来的太突然,今天的决定,下午就要执行。

残酷的资本市场,没有对老员工的情面,只有效益,只有公司利益。在历史巨轮之下,渺小的我们,有时候真的微不足道

最后祝愿天下同道人找到好工作!

Warald
谢谢楼主分享!

这次uber大裁员,有些中国工程师也在其中(据说包括director级别的)

很理解大家这个时候心情很差,身份、layoff package这些事可能都不是主要的,被抛弃的滋味很难受 ,尤其是对uber有感情,认可uber mission的同学们 - 能去uber的,当年谁不是手握多个offer可以选择?谁会想到会被扫地出门?

过去几年里,美国互联网行业大体是上升趋势的,可以说,赶上了一个比较好的时期,但在一个人几十年的职场生涯里,裁员可能随时会来 - 公司出问题、非你之过错

欢迎uber的同学们来地里叙述你经历的裁员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信息、了解情况,感受一下职场的残酷和困难时期的温情 ,将来谁都有可能遇到layoff,可以 be more prepared

地里各大公司员工都有,如果需要内推,在地里说下,相信很多人会愿意帮忙的。SOMA/Mission Bay很小!南湾很近!

如果有隐私顾虑,可以匿名发帖。如果你在任何讨论里忘记了匿名,也可以联系我们 (手机app里可以直接举报),我们会给匿名.

Uber裁员之后的回顾与思考

$
0
0
本文由yyao39
发布在一亩三分地
职场达人


Uber裁员过去两天了。

整个过程毫不拖泥带水,换句话说就是毫不留情。从邮件发出来半小时内要走的人全部安排上private meeting,大概两个小时。昨夜CTO发邮件,所有通知下达完毕。开始交接工作+和团队告别目光所及之处走了四个,两个工程师,一个data scientist,一个product analyst,均匀分布。本来那一天我们这一层来的人就不多,所以非常安静。

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所以本着“事业刚起步任何经历都是有价值的”心态,我对裁员其实是很好奇的。是的,这是一个很危险的想法,总体上来说同事们的心态大概是一半紧张一半平静。

工作交接比较顺利。主要是我们组走的工程师心态太好了,反复地跟我们解释说不用为他难过,各项赔偿都处理的挺好的,弄的我们不知道说什么。隔壁组的DS linkedin开了俩小时已经三个HR找上来了,另一个product说和家人分开太久了,是时候多陪一阵了。虽然工作丢了肯定是坏事,但是大家都能看到好的一面。不过这样积极的一面在压抑的大环境中肯定是昙花一现。

组里的每个工程师应该这两天linkedin都被轰炸过了,坐我旁边的小哥说他今天回了15个HR说他没有换工作的意向。Hiring freeze解冻,新收到的简历数量多到需要老工程师号召大家去面试新人。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公司要一边裁员一边招人。我这两天感觉下来是这样的,同样是一次5%规模的裁员,两个小时解决和两天解决,给剩下95%人带来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是那种心比较大的人,但是在这两小时之内我慢慢地被身边的一些紧张气氛,带的自己也有点紧张了。很多同事质疑判定裁员对象的过程不够透明,但如果真的基层领导把名单报上去,再由高层审核,这期间风声一定会传出去,那么给整个组织带来的恐怖气氛是非常具有杀伤力的,真的一点工作的心情都没有。

秋招要开始了,我想就第一份工作的选择谈一些自己的想法。我刚拿到uber的return offer的时候,实习群里大家都在说工作嘛,哪儿钱多去哪儿,一定要多面几家互相compete。我很佩服他们,有时间飞来飞去onsite。我自己的作业都做不完。所以我没有接着面直接接了offer,接下来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各个研发部门的职责,最终确定了现在所在的组做的东西(1)符合我的技能(2)符合我的兴趣(3)符合公司上市之后(那时候还没有)的核心诉求。昨天开沟通会的时候,组里我很敬佩的工程师说:每当我走向新的岗位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我的工作,是不是触及到公司的核心业务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裁员到来的时候你会有更大的机会存活下来

好在科技行业本身目前还是供不应求,一家裁员掀不起多大风浪。同事们这两天的linkedin message也验证了这一点。但这种“好”日子,还能持续多久呢?

职场四种Low Performer的类型

$
0
0
本文由xjbTalk
发布在一亩三分地
职场达人版

最近lz在lead两个project,很不巧每个project里都有一个low performer,真的让lz看着心里着急又无力吐槽。lz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到目前为止大大小小总共合作过4个不同类型的low performer,这次借机会总结加吐槽一下。

类型 1 技术基础薄弱,喜欢做表面功夫

这个是lz碰到的第一个low performer,也算是让lz大开眼界的一个人。以下称其为A。A入职我司之前在业界摸爬滚打了4年,换过不少公司,但是技术水平和基础之薄弱经常让周围所有人觉得A是不是一个知识都没学好的IC3。此君最大的特点是喜欢overpromise,脸皮较厚,喜欢抓着人不放问问题(其实相当于让人手把手帮其写代码)。A入职两个月后,周围的人都被A搞怕了,想方设法躲着A。不过A很机灵,学会了打游击,把一个问题拆分成几个小问题,问不同的人。其中很搞笑又很让我佩服的是,A因为cs基础太过薄弱,有些时候会根本无法理解别人给的答案,所以会用recursion,把这些不懂的答案再拆分成小问题去问另一批人。这个方式让A再撑过了3个月时间,但是效率非常低。所以A为了代码量达标,各种提交无意义的代码,并且找别组的人秒accept自己的code,造成了大大小小不少bug。当时组内senior为了帮A擦屁股,得夜里加班。后来目测其进了PIP,开始做一些与team goal不相关的小project,混了小半年之后在一个下午被security escort out。A是我最为反感的一个low performer,不仅仅是因为其自身能力不行,而是因为A的存在拖累了其它人的进度,给其他人加重了负担。同时A又是相当以自我为中心的人,take unnoticed PTO before project launch,为了混代码量乱交代码,到后期察觉自己呆不久之后各种直接消失了,各种meeting不来也不打招呼。我很惊奇A居然能在公司混这么久才被fired。

类型 2 技术过关,写代码细心,抵触走出comfort zone,除写代码外贡献十分有限

这位同事应该是楼主最为惋惜的,人写代码很细心,技术也可以,工作也上心,最大的问题就是当时其负责的product area有其不熟悉的tech stack,但是其很抵触去学习和improve这个stack的代码,认为很多相关的tasks都不应该属于其的责任,让我们以下称其为B。我当时是B的mentor,一开始大家对其印象都不错,后来随着B项目的深入,需要其负责一个其并不熟悉的tech stack,结果B表现出了相当大的抵触情绪,对相关的tasks很反感。在与B多次1:1后我了解到其反感的原因有二,一个是觉得这部分代码之前没有clear ownership要其负责修legacy bugs并不合理,二是觉得这部分代码并不是其熟悉专精的领域,不想在上面多花时间。B认为manager以及大家是在刻意刁难,所以才让其负责这个部分的代码。LZ在与B之后的多次1:1中都是试图让其理解作为area owner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试图安抚其情绪,帮助其快速上手。虽然B之后态度上有所改观,并且承担起了area owner的责任,但是course correction来得较晚,所以rating并不理想。以及其始终想做回自己熟悉的领域,B最终选择了转组

类型 3 技术一般,责任心差,经常性怠工

以下简称C。C最大的问题在于经常玩消失,尽管多次提醒其deadline,依然无法阻止其delay project。C一开始给lz的印象还是不错的,会问对的问题,喜欢问为什么,而且会做笔记,相当organized。lz当时以为C在ramp up一个月之后就能productivity飞起,结果入职四个月依然甚至没有达到IC3的productivity。C经常会莫名其妙消失,不来office,也不说话。而且其平时就算在office,其也很少在group内活动,导致大家完全不知道C到底在做什么。代码方面,除了数量极少之外,虽然C在业界也有一定经验,但交的代码质量仍然难让lz满意,似乎喜欢不太思考地就copy-paste代码。交上来review的代码总是需要花一两个revision去改本应该在提交之前就发现的nits。当然最让lz最不能忍的还是C不能deliver promise。其中一个project的launch date就因为C went MIA以及反复delay delivering code,导致延期了2周。C对组的影响没有A恶劣,但是占用了一个headcount,并且无法deliver符合其级别的impact,在中长期来看影响其实也很不好。

类型 4 Ramp up速度极慢,心态失衡

以下称其D。D也是业界老兵,跳槽后来做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但无奈ramp up速度实在是太慢,除了无法在coding上contribute,也无法在其他上面make impact,让其心态有些焦急,造成恶性循环。lz其实非常能够理解其处境,经常帮助在技术上以及提升工作效率上给D tips和帮助,虽然有改观,但是成效不能算巨大。因为D是mid-level eng,公司对其的要求也很高,以D的情况来看,真的很危险。lz也希望D之后能够尽快适应并且贡献。

总结

情感上来讲,lz最讨厌的是A,其次是C,他们也是对其他人负面影响最大的类型。LZ更愿意花时间去帮助B和D这类型的同事。当然,如果B和D不能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改变,也很容易让其他人放弃。

还有一点,lz觉得PIP现在在地里被严重妖魔化了,似乎PIP就是一个清除异己的政治工具。其实不是的,PIP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帮助团队和公司健康运转的有效手段。各位同学设身处地试想下,如果A与C是你的同事,你会愿意长时间与他们一起合作吗?再退一步,就算你们愿意,你觉得对于你们team来说,有利吗?

在职场上,到底什么东西能帮你survive,甚至thrive?lz觉得其实就是老板对你的信任,以及周围同事对你的信任。你与其他人工作的过程,也是在建立trust的过程

持续地deliver project可以让大家信任你,持续地帮助大家进步、解答问题,也可以让大家信任你,be nice,真诚地、职业地与他们相处,也可以让大家信任你。

lz同时也想引申一下,给职场新人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议,让大家避免成为别人眼中的low performer:

(1)Keep your promise。只答应老板和同事你能做到的事情,不能做到的不要乱promise。 (2)急人之所急。这里的人指的是老板。要弄清楚老板想要你解决什么问题,然后专注在其期望内解决它。如果有余力,帮老板解决其他他关心的问题。 (3)Be independent。要学会自己寻找资料,自己解决问题。A与C逐渐到后期让大家反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一直在高频率地问问题,并且事无巨细地问,简直就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4)不要肆意消耗大家的耐心。一般越牛的人耐心越低。这里的耐心并不是只回答问题或者与你相处时的耐心,而是给你定性的耐心。如果你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meet他们的expectation,他们很可能就不会对你有更高的期望了。这一点我只能说manager更甚。 (5)要保持好心态。不要慌乱,稳扎稳打好好安排,只要你一直在做正确的事,会迎来质变的。

热评



donnice

对于我来说B这个我觉得我有话要说,看起来是想让B接手一些legacy code。这显然不是他不想走出cz,而是这个活他很清楚是个坑

我当年也接过类似的活,该类work item往往没有visibility,技术层面奇葩,遇到的不少问题往往没有办法通过逻辑去解决,严重依赖老员工的经验,如果写这些code的老员工都走了只能抓瞎。我做的这个活不光要写legacy code,还要配套使用的是我们内部的一套系统去deploy monitoring pipeline,除了看百科全书式的doc只能问别人,但别人基本上也不知道。被我打扰几次后就没人管我了。最后磕磕绊绊做出来了,花了2个月不说,也被老板警告说我的performance不行,于是果断转组,以及发誓再也不接这种坑proj。我认为B转组是个正确的选择。

LZ我可能有点恶意揣测,你是不是不太喜欢B,所以把这样的活交给他?以及我也很好奇,最后这个item是怎么解决的?

补充一下,我是IC2。在做这个活之前,老板和我1 ON 1一直都算比较温和,起码没什么不满意。做这个活的时候几次1 on 1气氛都显然比较紧张,按下不表。做这个活之后我写了几个新feature,然后第一次1 on 1老板说他几乎忘了我做事情原来这么快

所以我的performance本身我认为问题不大,而是有些work item真的很坑。我拿这个item也纯属意外,并不是老板想坑我,是我太连清。但你把这个活assign给IC3,这显然是有点那啥。。。?

我觉得除了少数人少年老成,大部分人都是要吃点亏才能成长的,所以在职业早期胆子大点多踩几次坑。当然,希望这个答案能帮助你们避开一点不必要的坑。

以及我们组之前并没有太多处理legacy code的经验,所以不论是我还是我的manager在这件事上都有不足,但我不认为他有恶意。很多时候你要教会ta如何正确地帮助你。

wtpcsuper

我觉得这也取决于企业文化,看愿不愿意从各个角度帮助IC成功。如果大家觉得对象meet不了expectation就直接放弃,可能也是不妥当的。

我觉得除了A,对于BCD,可能需要manager花更多的时间了解一下原因。C有可能是有家庭有孩子需要处理,BD很有可能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他们不成功的确有他们自己的原因,但是如果周围的人能给予更多support,了解不成功的原因,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想成功,我觉得还是有救一下的必要的。当然如果一个公司有8%的pip名额,大家都为了防止自己被calibrate掉,遇到能给自己垫背的也不愿意帮的话,那就只能任由bcd自生自灭了。

RebortZhang

感觉越不牛的人耐心越低,越牛的人耐心越高。

Grace Hopper Celebration |公司HR/Recruiter如何从GHC大会招人 |参会建议

$
0
0
Grace Hopper Celebration简称 GHC,是世界上最大的女程序员大会。因为众多大公司会在其 Career Fair 环节招人,导致GHC一票难求。到底公司是怎么在GHC招人的?肯定也是不少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之一。感谢用户 nliu 一亩三分地Women in Stem 版从recruiting process的角度解释公司怎么从GHC招人。楼主更非常热心和耐心地解答了原帖小伙伴们提出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一定要到原帖查看或者留言哦!


GHC招人那些事



公司信息就不透露啦,也麻烦大家不要问。我今年是要代表公司去GHC参加recruiting的,看到地里很多人问相关的事宜,从公司招人的角度给大家讲讲,这样大家会更清楚GHC的价值以及要不要去。

我们公司今年是确定会onsite给offer, 所以是准备好了在GHC面试并且给offer的。总的流程是在GHC前两个月的时候开始看GHC的简历库 。我们过简历的时候是只看确定去GHC的人的简历,但可能每个公司不一样。

在过简历时我们会选出觉得想要面试的人的简历, 到大概GHC两周前统一发outreach email ,邀请这些人stop by our booth进一步聊一聊,或者是直接邀请他们从官网申请,并且直接约好在GHC的面试时间。到底是直接约面试还是让他们先到我们booth聊, 就看简历够不够impressive了 。我们前两天的面试是尽量都提前约满,最后一天的面试会留着,给那些来了我们booth跟我们聊过,我们觉得不错,他们也想投我们的人。

今年我们的简历库筛选已经过了,但其他公司不知道结束没有,想投的小伙伴要赶紧上传赶最后这一班车。我不是很清楚我们GHC结束之后还会不会看简历库,但可能有的公司会看吧。

有票去GHC的小伙伴我觉得要第一天多去booth跟公司聊 ,如果有聊得好的可以问问还有没有interview spot, 可能也有很多公司和我们一样,还有留着的spot可以当场给 。如果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去聊的话,可能即使留了spot也在第一天约满了。

我知道的信息大概是这样。如果有疑问欢迎留言。我因为有全职工作可能回复不太及时。祝大家recruiting season都offer多多。


原帖问答环节



Q

如果GHC没过简历关或者面挂了接下来还能通过内推或者海投吗?

对于我们公司来说, 如果是简历关没过,完全不影响海投的 ,因为我们不会把所有ghc简历库里的简历都传到自己系统里。 而且ghc的简历库是可以隐藏个人信息的 (公司看不到你的名字和联系方式),所以我们完全没办法把所有没过简历关的人都记下来。但如果面试挂了,我们(只是本公司)的系统里是会有记录的,所以至少今年是不会再有面试。再补充一点关于ghc的简历库,我们公司这边看简历库里的简历的时候,很多都已经不是原来的排版了,有的直接一片空白。 保险起见大家可以另传一份到网盘,再在ghc里贴上链接 。如果隐藏个人信息的话就把网盘里的也隐藏。

Q

会不会招product/UX方面的position?

看简历时看了大家的经验,然后对于简历过关的会记下来适合什么职位。 但在GHC面试时会优先SE ,一是因为SE面试不太适合phone interview,二是我们公司会去PM,但不去UX。 对于其他职位的简历过关了的,我们在GHC之后会邀请所有人再网投 。然后再走正常的校招程序。如果是product/UX,虽然GHC主要重点是在SE,但只要去booth聊过,我们印象不错的, 之后走正常的校招时还是会有一点优势

Q

想请教一下应该在哪里贴简历链接能保证公司会看到?

投简历时好像GHC会问你一系列的问题,有的是开放性回答的(比如说你主要想找什么岗位), 在那些回答里放链接就可以

Q

另外如果面试spot满了公司会收下简历然后约店面之类的吗?

应该是会的,这个流程就和正常career fair投简历差不多了, 即使递了纸质简历也还是要投一份电子版的 ,因为靠公司的人扫描纸质简历还是不够靠谱。 有的公司会有专门的GHC网投渠道,那种一定要投 ,那种渠道投的简历公司大概率都会看,不会像海投一样容易石沉大海(不然公司干嘛另设GHC渠道呢)。

Q

请问楼主如果海投简历关被拒可以ghc上再去找booth聊吗,还是海投被拒过了会有记录聊也没有用了?

海投被拒的话可能是简历不够好,如果简历不改过去booth聊能过的机率也不大 。如果简历改到能过关,之后的情况要看公司了。但具体的连我们公司我也不太清楚,因为确实系统里会有之前简历的记录。但还是可以试试吧,万一公司内部存简历没把两份连在一起呢。但大家还是尽量一次把简历做到位吧。

Q

请问楼主公司全职也会ghc也会现场发Offer吗?

我们全职会现场发offer的 ,但具体操作因为我不是interviewer所以不太清楚,比如说面几轮这些就不太清楚了。我也有听同学参加了GHC的确实拿了offer回来,想必是没错。

Q

公司的recruiter和面试官对来参加GHC的男生怎么看?

讲实话不会有什么特别的看法吧, 向来是女性在职场是劣势,但反过来歧视男性这种事我们公司也不会干 。而且GHC是个celebration,有男性愿意为女性celebrate这是件挺好的事儿。当然这是我们公司,其他公司我不知道了。

Q

像nips这种学术会议也可以交简历,请问学术会议的招聘流程是否一样呢

学术会议我不太清楚,我们公司并没有去过这类学术会议招人。其他小伙伴如果知道的欢迎解答。

Q

想问下ghc的公司会找data analyst/scientist 方面的intern吗?感觉sde偏多。

和我之前对于PM/UX的回答类似,我们公司看简历时会看, 但还是向sde倾斜,从recruiter那听来是因为招sde比较难 ,给了offer接的也比较少


原帖地址 https://www.1point3acres.com/bbs/thread-550219-1-1.html

适合or不适合做Product Manager的几大特征总结 |转PM的方式

$
0
0
除了我们经常讨论的SDE,PM也是很多人讨论的岗位。作者 orangelamb已经在 一亩三分地专业技术版发过“浅谈如何如何找PM职位和准备面试的一些经验”,获得小伙伴们一致好评。现在作者再次分享他对于PM这个岗位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帮助到想要做PM的同学们。

第一篇文章链接:
https://www.1point3acres.com/bbs/thread-531990-1-1.html

感谢大家对于我第一篇文章的支持!现在来第二波了,这次主要讲: 1) 什么样的人适合当PM; 2) 如何从sde/ds转PM。

最近发现换行业就像回国一样,都是围城呀。PM还是指product manager,project manager/tpm暂时不聊了。之前有人问过差别,主要是product manager answers what and why, project manager answers how and when



什么人适合做PM



1. 沟通能力强。主要体现在 能跟不同领域的人合作,能表达清楚目标(传说中的画饼)以及能清晰解释现况。

2. Bring clarity。在一个产品的初期,几乎所有的细节都是模糊的。一个好的PM要在这个时候给团队带来方向。方向错了是很正常的, 如何pivot以及如何跟团队表达清楚就是个人能力了。clarity有很多种:1) bring data; 2) bring customer stories; 3) quantify impact 等等。

3. Likeable。没人想跟讨人厌的人合作。讨人厌的人主要是自大、自我、不听别人的想法、没有empathy。如果你跟这种PM合作过,他们怕是坟头草两丈高了吧。

4. Ask the right questions。我见过最好的PM都是特别会问问题的PM。这就需要你有 critical thinking large picture thinking,不要被details给打乱了思路,always step back。



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当PM



1. 对某种群体有很大成见的人。不管是种族、性别还是technical ability。 PM要跟不同领域的人合作,包括product marketing manager, data scientists, dev leads, archctects, SDE ICs, finance, legal etc. 每天的工作可以说就是跟人打交道。 如果你带有某些歧视的话,会在你自己的工作上表现出来的。当然,工作上难免遇到某些sb,你还要学习着如何应对他们。毕竟PM不像SDE,无法丢给manager解决。

2. 不喜欢跟人打交道的人。PM 99%的问题都是people problem。你要是想着作为一个PM,每天闷头写spec,写完丢给dev lead就行了,那就。。。还要了解一点, 就是PM是product manager不是people manager。最终能写码的是dev,能给commitment的dev lead

3. 没有耐心的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一定要马上implement。这是不现实的!你要是有什么特别好的想法, 你需要很有耐心地跟所有(划重点)的stakeholder达成一致,这就需要你可能私下一个一个去pitch你的想法。每个人接收信息的方式也不一样, 这就需要你用不同的方式去pitch同一件事情。我本人特别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成果来之不易让我很有成就感。如果你没有这个耐心只想立马去做,那你还是蛮适合当dev的。

4. 独善其身的人。PM一般会负责一个产品的某些方面。如果你只能看到你负责的这个方面的话,是没有办法往上升的。 你必须要时刻想着,怎么样改善我负责的领域以及怎么样改善整个产品。当你有一个好的想法的时候,要能拿到funding。一个产品做到后期总是维护,一定要能宏观地看问题才能找到新的想法。



总结



1. 不要觉得自己technical不过关就转PM。我发现很多妹子转PM是因为对自己的technical ability不自信。一定要想清楚你喜欢自己做事情还是推动别人做事情。觉得technical不过关就去补technical,别为了这个转行。

2. PM不是唯一一个能看到big picture的职业,还有dev lead 呢。

3. 有个人跟我说过: PM has no authority, but has all the liability。讲的太好了啊。

如果你看完这些还是想转PM的话,接着看下去!

New grad想进PM是不需要product experience的。你可以进rotation program (Google FB),也可以从PM1 开始(Microsoft)。如果你现在是SDE和PM的话,可以有这几种方式:

1. 先开始顶着现有的title干PM的活,例如写写one-pager。 跟你现在的PM和manager聊一下,一般都特别乐意的。

2. 如果干了点活感觉还不错,那就可以跟manager说想正式转PM。如果组在expand的话,有headcount的时候就能让你转了。

3. 可以先转成TPM (亚麻的小伙伴应该懂得),再慢慢转成PM。

4. 可以去读个MBA - 不太建议,太贵了


原帖地址https://www.1point3acres.com/bbs/thread-532427-1-1.html

Facebook员工跳楼自杀 |浅谈FB Peer Pressure之鲇鱼效应和海底捞式待遇

$
0
0
大家可能已经知道 Facebook有位员工从公司四楼跳楼自杀

CNBC相关报道 https://www.cnbc.com/amp/2019/09/19/police-respond-to-apparent-suicide-at-facebook-headquarters.html

一亩三分地里有一个热帖讨论;Blind上面有一个人说是reorg带来的工作压力,不知真假,而且回复似乎被删除了;FB对此事也死死捂住,员工们不知道详细。推这个消息之前,有FB员工告诉Warald, 能确定死者是位 Software Engineer

死者具体是谁,相信很多人(包括Warald)都没兴趣去挖,大家比较想知道,应该是 为什么要选择轻生、是否是位同胞 之类的问题吧。



Warald有两个问题,想听听大家怎么看待。

问题一:

Facebook以保护死者隐私为理由全面禁止消息流传;死者为大,类似挖出死者姓名贴在网上这种行为,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但是, 在公司大楼里跳楼自杀 ,死者是想 make a public statement 还是想 keep it private

如果facebook以保护死者隐私为理由,把这件事彻底的mute,过段时间悄无声息被遗忘了,这是否是死者想看到的?

问题二:

Amazon作为被黑的最惨的公司,其PIP/Dev list在网上被骂死,但实际上, Facebook赶人并不比Amazon手软,为什么Facebook很少挨骂? 是因为FB给钱多 + 伙食好零食多,而亚麻工资低 + 只有香蕉吗?

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微信留言会有头像,想完全匿名,左下角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去地里回复。

Anyway,今天推送的是一位FB实习生对公司文化的观点分享(帖子在跳楼自杀新闻之前发表、并非针对此事)。尽管这位同学是实习生,但是他的观点: 鲶鱼效应 海底捞式待遇 ,Warald从其他FB全职员工那里也听过类似的。



感谢 saolei 一亩三分地 论坛职场达人 版分享自己作为FB Infra DS Intern这段时间以来的对FB工作环境及文化等的观察,并列出相关数据加以分析。希望帮助打算申请或即将入职FB的同学们。


作者基本信息

FB Infra DS Intern (with Retrun Offer), Ph.D. in Computer Engineering. 本人运气还不错,找了师兄同组强推,leetcode刷了16道,两轮OA顺利拿到实习。实习期间算是感受到了传说中的peer pressure。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FB压力大,但马甲就想结合本人的经历,给出自己的一些切身感受。



先列几个数据

Employee Comparisions for FMAG (Data Source Wiki):
Facebook: 39,651 (June 30, 2019)
Google: 103,459 (Q1 2019)
Amazon: 647,500 (2018)
Microsoft: 134,944 (2018)


Revenue Comparisions for FMAG (Data Source Wiki):
Facebook: Revenue: US$ 55.838B
Netincome: US$ 22.111B (39.60%) (2018)


Google: Revenue: US$136.82B
Netincome: US$ 30.74B (22.47%) (2018)


Amzon: Revenue: US$232.887B
Netincome: US$ 10.073B (4.32%) (2018)


Microsoft: Revenue: US$125.8B
Netincome: US$ 39.2B (31.16%) (2019)


NetIncmoe/Employee Comparisions for FMAG (Data Source Wiki):
(Median Salary Data Source:https://www.wired.com/story/what ... pay-employees-2019/)

Facebook: 5.57M/Employee (medain salary ~22W 2018)

Google: 2.97M/Employee (median salary ~24W 2018)

Amazon: 0.155/Employee (亚麻有很多non-tech employee这个数字水分很大,就像亚麻median salary只有2.8W一样)

Microsoft: 2.90/Employee (medain salary ~17W)



相信大家看完数据,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当然这里列出来的数据的可靠性还待考察(本马甲尽力了,也列出来data source, 如果大家发现数据有问题,请在评论区指出,本马甲非常乐意更新)。本马甲会结合这些数据以及本人的切身体验来分析下。



员工很会给小扎挣钱



FB的employee真的很会给小扎挣钱。结合employee数量和net income, 我们可以得出FB的员工基本上能给公司带来>5M的收益,基本上是其他同体量公司的两倍。当然这个数字只是一个估算,因为很多employee并不是tech people,尤其是亚麻。但是这还是能很好的反映出一些问题,那就是FB的员工真的比其他公司的员工能给公司挣钱。


鲇鱼效应&海底捞式待遇



那FB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呢? 简单概括:不断的刺激和“尊贵“的待遇

不断的刺激之鲇鱼效应:鲇鱼效应主要来自peer和new grad。据我实习观察,在我们Infra组(其他组我不是很清楚,欢迎评论区补充)同一个方向至少有两个人会存在很大的overlap,这就意味着同一个task就会有两到三个人可以take the ownership. 这就直接导致那些high impact的活大家都会抢着去file task。我就看到类似的情况出现在我们组,有些人特别会file task(有人就占着茅坑不拉屎,先file task/take ownership). 大家会问大家合理分工不好吗?问题是FB有个神奇的deadline制度(E3=>E4 18months;E4=>E5 33 months, 升不了就滚蛋)。人人自危的情况下,谁还和你合理分工呀,大家都压力不要太大,每半年一次的peer review简直把大家神经都搞的极度紧张。再加上每年的new grad都打满了鸡血进入FB,给老员工一直持续不断的刺激。

另外一方面,就是FB的福利啦!大家都知道FB对intern那可谓是至尊待遇呀!当然对full-time那也是极好的!FB对intern提供housing(我暑假住在palo alto 市场价都是5000+的2B2B)以及很好的暑期活动(吃的就不说了,一共有10多个食堂自己选,rooftop caffe简直美滋滋)。基本上每周都有intern activity,对没错,是每周!这就意味着其实每周你的工作时间会被极具的缩短!你要知道,玩是很累的呀!!!这就直接导致了我经常晚上加班赶进度!(本马甲刷机被安排了三个project,对没错是三个!有两个是半年的工作量的那种,直接导致我根本做不完!!!怎么加班都做不完的感觉!!周末我还要陪妹子玩呢!开车很累的!!白天晚上都要啊!!) 但是FB就是要营造这种至尊体验,让你心甘情愿的加班!(这个news 很好的说明了这个现象:https://www.wired.com/story/what-tech-companies-pay-employees-2019/)

简单概括就是,表面歌舞升平,其实大家都在加班!我mentor晚上10点还在internal group在线,早上6点多就开始再internal group post info). 这就是所谓的 海底捞待遇(海底捞员工之所以这么卖力是因为,海底捞会给员工配保姆解决基本生活劳务。)


最后的吐槽



FB有个internal workplace, 专门用来share资料post 问题。本马甲一开始根本不想管这些东西,就想赶紧做完手头的task,然后周末好好陪妹子!然后我的mentor就疯狂给我暗示,要在workplace多post,多交流!我就纳闷了。这什么情况!做个intern怎么这么心累!middle point果然被指出communication需要提升!说好的be authentic yourself呢!女朋友叫我关灯了。今天就写到这,以后再补充。

热评



cai_lw

我觉得你说的对很多其他科技公司也成立吧,FB并不特殊。你说的免费housing、每周出去玩这些都是intern才有的,fulltime福利并不比其他厂好很多。而且人均net income高也不能说明员工工作效率高吧。

clfhaha1234

FB产品组[全职员工]来补充一点: 个人觉得我司和其他公司最大的优势,是选组/换组自由。众所周知,不同组的体验有时比不同公司的差距还大,所以能有机会根据个人需求选组是很难得的。

具体来说, 你想要奋斗不怕加班可以去这样的组,想要平衡生活也有很多组,想要疯狂做产品做新功能,或者写底层搞infra机会都很多,每个人能思考和选组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工作,同时老板也得努力让员工满意减少流失,相互依赖相互制衡,是个人最欣赏FB的地方。

linyy1188

3人抢一个task。只能说em不强,分不好ownership,对组里规划不清。公司大了,什么em都有。

另外,发post是炫耀还是提高visibility,这个不好说。换个思路想,大佬们不怎么(怎么可能有)有时间读你代码,post是让大家快速keep updated的方法。时间这么宝贵,上班效率高点,晚上少加点班。

说真的随着工作时间增长会有想法变化,就比如现在的我还会为了reorg一惊一乍。大佬们都看淡了。太正常不过了。lz可以工作几年后,revisit自己以前发的帖子,挺好玩的。

robinals

知道了 楼主有女朋友 而且晚上睡一起滚床单了

原帖地址: https://www.1point3acres.com/bbs/thread-551362-1-1.html

帮助男同胞和女同胞们节约dating成本 | Dating App 经验总结 |找对象

$
0
0
怎么在dating app上找对象?如何快、准、狠地定位自己的另一半?用户 zaty 一亩三分地海外生活 版分享了关于dating app上找男女朋友的想法,并分别针对男生和女生总结了一套She/he just not that into you,帮男女同胞们节约dating成本。

大家好,今天来聊聊用了半年多dating app的一些感想。先自我介绍,自己在美国帝都已经第六个年头。一直很忙,又觉得可以玩的东西太多,朋友也很多。找对象就耽误了。外加感情也比较内敛,所以就一直没找。 从二月开始我就开始好好下载dating app,好好dating。从一开始的不会和陌生人聊天,到不知道深浅地瞎扯蛋,到明白怎么才能有所保留。前前后后我见了20多个人。有我很喜欢的,有很喜欢我的。有非常投缘的,也有话不投机的。 其实大多数人都很不错的,只是缘分没到 。虽然我还是没找到那个对的人,不过我通过dating app学会了一个新技能:攀岩,以及交到了一个不错的朋友。


He i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帮助女同胞们节约dating 成本



0. 发肉照在自我简介上面的,或者直接说自己想约炮的。( 不要想着炮友会转正,不可能的

1. 聊不久开始聊骚的(好听一点是情趣,难听一点就是饥渴。看哪个妹子容易上钩。)我一开始不知道美国人的度,在一开始open to ask any questions。发现其实还是有一些这样的人的。他们不会想认真的。别上当。

2. 在聊天阶段就开始就不好好联系的。经常找不到人。这种不一定是player,但是情感上一定没有准备好。可能受过伤,可能对两性关系没信心,等等。我遇到一个ABC就是这样,见面聊得非常好。最后楼主觉得应该暧昧多一些的时候,别人给了我好人卡。

3. 第一次约会不买单的。男生想低成本投入。广撒网。男孩子对喜欢女孩最直接表达爱意的方式就是花钱。

4. 第一次约喝咖啡或者喝酒的。低成本投入again。不过如果你也有时间,觉得各种条件还不错,也可以去。不过不要抱希望。

5. 不介绍你进入朋友圈的。dating app比较容易马上切断所有联系。所以如果他开始相互介绍朋友,是一个巨大加分。一直没有,基本可以next。

6. 短期旅行的: 约炮的,可以next

7. 第一次见面就说粗话,或者不好好打扮的: 他不大在乎他在你心里的形象。说白了就是一开始就不重视。

8. 严重迟到的: 喜欢一个妹子会巴不得赶紧见到她。我个人来说,迟到20分钟都不大可以接受。

9. 对自己未来没有计划的,或者和你说他自己生活不稳定的。(这个其实是我从自己的言语里总结出来的:我要是喜欢一个小哥,我会和他说,我应该打算在这里长期发展。我要是不喜欢,只言片语里面会说我觉得我因为H1啥的,或许会不大稳定,我也在看中国的机会等等。所以这一点其实男女通用的)

10. 第一次就约你去他家的: 约炮,别去。

11. 直接和你说不想谈恋爱的: 要不没有勇气,要不不喜欢你。没有别的意思。

12. 忽然又想到一个:和你说下周要出差,要旅行的(如果中途有联系你,就Ok,没有的话,之后又拿这个当借口,可以next)

13. Last minute date,别去。就是凑人数,解闷儿的。男孩上心的会提前一周约。10点以后的想见面的,我一个没理过。大体原因,你也懂的

最后,推荐各位痴男怨女们一部电影: He i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

其实密集dating,最重要的还是在情感上保护好自己。真正认识一个人需要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所以大家尽量不要一开始就太过于投入了。

不过dating其实是一个认识自己的好方法。比如我现在又觉得自己单身真好了。虽然我还是会继续dating。



She i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帮助男同胞们节约dating 成本



1. 所有的话题都是你发起的。她从来没有做过球。对,不用怀疑,她对你没有兴趣。你拼命发话题,她只是yes or no的。累,可以next。

2. 如果聊天的话时候,她有时候秒回,有时候隔好多天都不见人。不用怀疑,她身边有很多男人。

3. 第一次约会就主动和你提出AA的,有些男同胞会觉得这是独立女性啊!不,真的不是。她不想和你以后有任何关系而已。你要是还想努力追求,一定要抢着买单,这样或许还会有小小希望。如果你也觉得就那样了,那就AA吧。

4. 她总是爽约,或者怎么约都约不出来的。(再漂亮都不要浪费时间)

5. 当你们聊得很好很好,你想去开始拉近身体距离。她开始躲闪的,直接甩开,或者忽然僵掉的。第一次这样,这个说明她觉得你们之间还没那么熟悉。你需要往回退一些,千万不要硬来。但如果很多次都这样,一直不让你碰一下的。嗯。。。她肢体上抗拒你,没有办法。

6. 聊到未来计划闪躲的,明显和你步调不一致的。其实也可以next了。

7. 一直都是你花钱就和你出来,不在她身上花钱她就不出来的。如果你不介意那也没关系了。。。(我个人一般只看男生吃一顿好的,看心意。剩下的date,我其实吃随意点都完全OK的)

8. 她没有看过你的profile的,问的东西非常普适。嗯,应该只是想出来吃顿饭的。

9. 从来不谈及她的任何家人,朋友的。(前期)你谈及,她也闪躲讲别的。不带你见她任何朋友的,不介绍你给她的家人的。要不就是家里关系特别不好,或者人特别孤僻。或者她根本不想让你了解这些(后期)男女通用的。我在另一个帖子有写。

10. 她直接摊牌说做朋友的。果断next,留下美好回忆就好了。如果这个女孩你真觉得能做朋友,就做朋友,千万不要多想,不要做舔狗。别人或许一开始会纠结,会动摇。但是最终,你们都很累。She i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Take it and next

原帖地址 https://www.1point3acres.com/bbs/thread-554824-1-1.html
Viewing all 105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